找工作有一段时间了,不顺利,相当不顺利。思前想后觉得大学荒废的时间太多,没有习得一项足以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觉察到之后还听之任之没有从浑噩的状态中幡然醒悟,依然碌碌无所作为。
到现在想起大学生涯导论所做的大学目标:学习、旅行、读书。后两样做了,只是想起学习,总觉得对不起在家中为我和弟弟操劳的父母。我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一直生活在自己建立的所谓的精神世界里,一个人背包走了西北、齐鲁之地、大半个东南沿海,甚至今年暑假敲定实习事宜之后也临时反悔。一个人拖着病恹恹的身体,带了几千块钱,在湘黔滇川晃荡了一个月之后回家。想来本不该这么任性,一直向往电商和互联网行业,刚好实习机会在一家B2B电商企业,如果在这个企业实习两个月,现在是否会倍感轻松?不得而知,坦白的讲,也没有后悔这次西南之行,因为迷恋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所以特意选择的的西南,只不过到了实地之后,一切和想象的也相去甚远,城市导致农村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不仅仅在西北小镇,乃至于西南和少数名族,皆是如此。所见与所想,差异如此巨大,以致过了黔之后,就没有很大的希望去看“少数”了,作为经历,也是极其珍贵,日后恐难有这般大段的时间和闲散的心情晃荡于山水之间,验证心中之惑了。
英语老师是高中班主任,特喜欢俞敏洪老师,经常给我们看俞老师的演讲视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如果大学期间没有读过200本书,就不要说你上过大学,很以为然。读书的习惯,始于小学四年级,同桌有一本《平凡的世界》,她不喜欢看,借给我,我竟然在两周内看完了,只是不能理解其中深意,是当做故事书看的。在六年级的时候,亲戚家的表哥送了我一本文学选读——高中的课外补充读物,也读完了,到现在依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和《死魂灵》。初二和村里的小伙伴去打工,闲暇时间无事可做,买了三本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边城》,竟然也断断续续看完了。暑假结束发觉近视了,才想起大多时候是用一个充电小台灯看的书。当时没注意,现在想起来,倒有些少平的味道,这是否算是和最喜欢的主人公的一些渊源?
以前想,活着,总得让生命变得厚重,所以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临近毕业,变得急躁,才开始思考要以什么样的姿态活着。路边的乞丐断然不会想到厚重的生命,甚至姿态都没得想,饱肚即是最大的幸福,又何苦多想,想多了容易累。能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活着的意义,在于脚下是否有坚实的土地,所以谋生的技能,一份能让人通往更高境界的工作也就显得重要了。
今天,也买了西装,为了以后的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