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打坐,是在天涯论坛的一张帖子里。
而且发帖楼主的身份你绝对想不到。
楼主是一个在资本市场“悟道”的大神(当然这是我的结论),一个早就实现了持续、稳定盈利的职业投资牛人。
帖子里,他写了自己一天的安排,其中包括看大盘,看涨跌排行,看K线,看成交量等,这与一般投资人的日常工作大同小异,唯一的一点不同就是:他每天晚上都会打坐,从刚开始的40分钟,到后面的2个小时。
目的是:静心。
为什么要静心?因为资本市场是最考验人性弱点的地方——
从本质上讲,那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就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投资人的贪嗔痴的博弈的综合体,是他们恐惧与贪婪的汇总、拔河或叠加。是多方与空方思维拉锯后的结果。
面对饱含着人心之纷繁诡谲的“信息呈现”,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大概率地做出对的选择,没有足够的冷静,是很难做到的。
心越静,你的判断就越接近真相。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说的。
我们对这话耳熟能详,但真正悟透并施行的人应该不多。
我很早以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我看到了他们20年的独行与坚守》,里面写到了一对专画荔枝和败荷的夫妻就是“宁静以致远”的表率:静以修身,心无旁骛,兢兢业业……二十年如一日,才有了后来的地位。
科学证明,静坐就能让人的思考更有条理、精准;头脑更清晰,记忆力更好,创造力更强。单看这一点,就值得“静一静”。
静可养生——
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又称为静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
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
静能生慧——
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说的是因摄心而有戒,因有戒而生定,因定而生发智慧。
也就是说:摄好你的心,智慧就会生发。
前段时间刚看完曾国藩的传记,发现他就有用“打坐来生慧”的习惯。
曾国藩在北京做官时,从他的老师那里学会了打坐,但他的打坐不同于佛道修行者的打坐参禅,而是通过“静”,来对繁杂的事物进行分门归类,寻找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重大问题没法作出正确判断时,他要打坐,仔细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时几天几夜不合眼。
据说自从深刻领悟《道德经》的刚柔并济之法要髓之后,曾国藩的打坐境界就更加清楚明朗,解决棘手问题时更加沉稳自信,游刃有余了。
曾国藩的这个习惯,可以说是他成功的秘密武器,值得效仿。
再来看所谓的“灵感”——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为探求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研究和思考了很长的时间。他把一切都想好了,但就是排不出周期表来。
为此,他连续三天三夜坐在办公桌旁苦思未果。
结果因为太劳累,倒在桌旁呼呼大睡。
没想到的是,在睡梦中,各种元素在表中都按它们应占的位置排好了。醒来后,门捷列夫立即将梦中得到的周期表写在一张小纸上,后来发现这个周期表只有一处需要修正。
这种突如其来的、意想不到的顿悟或理解,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直觉。他们认为直觉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可以产生和形成于任何科学、艺术、技术产品的思想和构思。
直觉是一种普遍的思维现象,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常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德国物理学家黑尔姆霍兹说,他的许多巧妙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或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常常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者是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茏的小山时。”
而热衷禅修的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则说——
“如果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心里会有一片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这时候你的直觉开始发展,看事情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视野极大延伸,你开始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不费功夫的获得”,就源于你足够安定的心。
现在知道为什么很多富商巨贾的办公室墙上都挂着一个“静”字了吧。因为静本身就是力量。
所以,当困难现前,挫折近身,先别急着着急上火甚至暴跳如雷。深呼吸,让自己全然放松,或者放下手头的工作,休息一下。等直觉来,它会给你答案。
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里,星爷说过一句话:“世事就是这样,你越是急着找一样东西呢,它就偏偏让你找不到,你聪明的话,就根本别找,它就会自己慢慢地出现咯。”
戏谑式的调侃,却暗含着全然放下,随缘获得的道理。
那如何让自己静呢?打坐是一个好办法,练瑜伽也行,静坐冥想亦可。这里不展开,诸位自行百度吧。
总之,你有多静,能静多久,决定了你是否有足够的定力去厚积,然后,迎接薄发。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愿你静下来,然后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