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评分:8.5
影片概述
本片讲述了不同年代下,四组年轻人坚守自我,贯彻精神信念的故事。
剧本
本片的时间线分为四条,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分别为A线(陈楚生1920年代)、B线(王力宏1938年)、C线(黄晓明1962年)、D线(张震现代线)。
本片的结构由D线开始,采取倒叙的方式,前50分钟依次展示出C线、B线、A线的开端,并展示出各自线上的矛盾点,然后再反过来正叙、插叙,依次收掉各条线,最后回到D线,对标题和开头的提问进行呼应与回答。
本片对四条时空线穿插的尝试是比较大胆的。本片做的比较好的点是,这四条时空线保持了精神上的一惯性。一代又一代主角通过对自己“坚持自我,无问西东”精神的坚持,把这种精神力量又传递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通过四条线的反复穿插,可以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的堆积与强大。主角们不畏惧世俗的眼光,坚守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着精神的力量,可能在旁人看起来是比较傻的。但事实上,主角们并不傻,他们知道自己这样做最终很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人生,依然从容淡定的走了下去,这样的纯和真足够让人动容,也是我爱它的原因。
但是本片做的比较不好的点是比较多的。首先,四条线的比例严重失衡。影片目测占比最高的是王力宏的抗日救国线,其次是黄晓明的热血年代线,张震的现代线占比就比较小了,而陈楚生的20年代线基本是几笔带过。导致的结果是,陈楚生角色太过于单薄,自我探索这条线基本沦为酱油,没有单独成为故事的必要;而张震的故事里矛盾太弱,对张震这个角色的情绪渲染也严重不足。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拉长故事长度,再加一个小时,把陈楚生和张震这两个故事要讲的东西讲透,把情绪给足,当然这对投资方来说有些过于任性了。还一个办法是,干脆一点砍掉陈楚生这条线,“真实”这个问题让校长直接去点醒王力宏。这里反映出导演的一个多次出现的问题,就是贪多,不知道怎么去舍,去藏。
其次,四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是比较生硬的。梅贻琦为陈楚生的角色传递了平静与真实的力量,陈楚生做老师后又将这种力量传递给了王力宏,由于陈楚生这个角色本身的单薄,让人感觉他只是为了这次传递存在的而已,那还不如砍了他,直接让梅贻琦传递给王力宏,反正梅贻琦在王力宏的故事也出现了。王力宏做飞行员,将大爱的力量传递给了穷人孩子们,其中影响了黄晓明,由于这两个故事都是渲染比较多的部分,王力宏的角色比较丰满,这个衔接是有打动我的。最生硬的衔接出现在60年代线和现代线上,李想作为次要人物被黄晓明影响,之后影响到了次要人物张震的父母,最终间接影响到了张震,太过于间接,张震和黄晓明这两个故事间的联系感实在太过于薄弱了,让人感觉张震这个故事和前面的故事始终是脱钩的。第二个导致联系感差的因素是在不同年代间,对应的细节要素太少了,除了有清华大学的牌子一直串着,有印象的只有梅贻琦、村子里的猫偶几个极少数细节点有对应。其实类似王力宏空降给村子里的食物,章子怡教给李想的医术等等点上,在后面的故事里都是可以做一做传承感/轮回感的文章的。因为故事本身联系感不够强,结果后半部分剪辑也剪得比较生硬,从一个故事切换到另一个故事的时候没有丝般顺滑的感觉。
本片导演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前面说到的,贪多。很多事情点到为止,就是感觉最好的时候,导演非要把它讲的明明白白,最典型的就是王力宏的空战戏。王力宏和飞行员兄弟们说笑着,给自己疯狂立着flag,登上战斗机的时候,其实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感觉已经到位了。这些人在最好的年华,明知道自己会死,为了保卫家国,为了坚持自己的正义与同情,依然笑着走上战场,这不正是对于本片核心问题“如果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最真诚的回答吗?王力宏坐在战斗机里向外平静的一笑,就应该是他在这个电影里的最终亮相,至于他最后是怎么得偿所愿以身报国的,这件事情完全不重要。然而,导演画蛇添足地添加了一大段特效粗糙程度极其令人发指的空战戏,还设立了一个形象特别反派的反派,让王力宏削死反派以后还玩了个神风,这段戏大大破坏了王力宏结局的意境。
黄晓明这组角色的信念设置是有一些问题的。黄晓明对章子怡是深爱的,当他需要在章子怡和事业做出选择时,他毫不犹豫的放弃事业选择了章子怡。当他发现(误会)章子怡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果断选择了放弃,投身事业。当章子怡处于低谷需要他的时候,他又再次毫不犹豫的出现。也就是说,核工业(事业)对黄晓明来说,是一个逃避感情问题的出口,至少在当时并不是他真正心之所向的东西。而当黄晓明和章子怡真的在一起的时候,黄晓明似乎又没有任何心理矛盾地选择了祖国的发展,离开了章子怡。这之间黄晓明是肯定经历了心理上的变化与矛盾的,但是导演没有把这些变化与矛盾展现出来,十分可惜。同样类似王力宏的,黄晓明和科学家们顶着风沙走进青海的时候,这段戏就已经可以到了收尾的时候。黄晓明们脸上带着的那种从容就已经对问题给出了答案。至于后面展示黄晓明身受辐射,回到老家的桥段,完全没必要存在。
张震这条线的矛盾点其实一直不是很过硬。对于救助四胞胎这件事,张震作为公司高管,行业精英,并没有看出有多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而另一个矛盾,前上司坑害张震,由于张震离职后进入对手公司得到了更高的职位,也并没有看出这件事给张震造成了多大的负担,愿不愿意帮韩童生坑前上司这件事,本身就不需要经过人性的拷问,只是单纯看张震愿不愿意选择善良而已。这种矛盾和前面的生离死别矛盾,自我探寻矛盾比,确实是比较弱的。
另一个比较莫名其妙的点是家庭暴力/冷暴力两口子。这两口子的存在,其实主要是章子怡这条线两个功能性的角色,但是被莫名给了大篇幅的戏份。老师有什么需要贯彻的精神信念吗?似乎并没有。师母呢?似乎也没有。导演是想讲人心的变迁?想讲师母的爱情?想讲疯狂年代下人心的可怕?但是好像哪一个都没讲明白。本来这条线的立意是可以拯救的。师母在发现人群对章子怡疯狂的行径后,其实是表现出了对人群的害怕的,我本来觉得师母人性中某些善良的东西或许也会因为这件事觉醒,甚至传承下去,谁知道师母回来就跳井了。或许导演是想表达,有的人并不能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没有勇气继续过下去,但我也并没看出哪一个点让师母终于认识到老师不爱自己只好去死了。综合而论,这条线的存在在我看来是不必要的,最起码是可以大幅度削减,时间用于丰满张震线的。
摄影和音乐回头二刷拉片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