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内向孩子面前的最大挑战,不是内向本身的特性,而是无孔不入的偏见。我也是一个内向者,一路走来,我对于内向孩子所要遭受的不公平打击有着其切身体会。
一个内向的孩子即使样样都不错,也总会有人说:你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够外向!再活泼点就好了。
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大人们的肯定就是按“积极奔放、热情活跃“等外向者的特质来设定的。“不够外向就等于不够好”这种声音到处回响,父母听得见,孩子也会一直听得见!
更何况内向孩子在各种刺激面前,的确能感受到更多焦虑和紧张。外在的否定加上内在的实际痛苦,很容易让孩子同意:我果然是没用啊!我性格不好,我天生就不如别人!
内向从来不是问题,是这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才让内向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一个内向的孩子,最好能熟练使用“自我三步法”来帮助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来抵御偏见!
经常使用这套组合拳,可以帮助内向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肯定自己,最终超越自己!
第一步:帮助孩子自我接纳
鼓励孩子接纳自己的敏感,多告诉孩子“感到紧张、害怕”是正常的,其实人人都会有!内向者的神经系统注定了他们就会感知到更多。孩子要接受自己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这种难得的天赋。
所以,当你内向的孩子因为要参加集体活动而焦虑不安,父母就可以告诉他:
这很正常!以前你妈妈我读书的时候也会如此。即使现在妈妈是大人了,工作的时候也会紧张,或者觉得压力很大。每个人都会这样。只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会变好。
可能一开始家长这么说,孩子会不太相信;但是只要家长表示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觉,孩子就会感到多一分安全、多一份自信。内向孩子的心理防御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塑造而来的。
密歇根大学儿童与家庭研究中心的主任,儿童心理学家杰里·米勒博士在《安静》一书中提出:
一个能够体会孩子感受的父辈的意见显得弥足珍贵。如果家长经常否定孩子,就会直接破坏孩子的自我认识。父母不应该充当偏见的“打手”,而是应该站在孩子这一边。帮助这些内向而聪慧的孩子从排山倒海的情绪刺激中成长起来。
第二步:给孩子空间,鼓励孩子自我调节。
在孩子理解自己的敏感的基础上,家长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
既然紧张、害怕不稀奇,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超越它!
比如孩子还是很害怕和陌生的孩子玩,在说完了“人人都会如此”之后,家长要多为孩子打气:
“你去试试,你一定也可以的。”
这里有一个关键是,是否选择超越,是要孩子自己说了算的。
如果孩子还是退缩了,家长不应该表示失望,而是应该表示理解和接纳。我们能做的,就是始终坚信孩子下一次一定可以实现自我调节、实现自我超越!
如果真的能实践这种信念,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
你会看到你内向的孩子也会自己打气:
“那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我也可以加入他们。”
家长的接纳、等待和鼓励,其实是给了内向孩子实践自我调节的机会。这种探索应该是正向的、充满安全感的——即使一次不成功,也没有关系。只有这样积极的心理建设,才能让内向孩子成功找到调节恐惧的办法。
重复说一次,内向孩子并不孤僻、也不是社恐,他们只是得有自己的节奏。给足空间、积极鼓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第三步:鼓励孩子自我肯定
第三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当孩子听到那种“内向=不好”的言论时,记得提醒孩子——你没有不好!你的做法只是一种风格!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
别人要怎么想、怎么说,我们恐怕是干涉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设自己的观点:
内向是一种性情,不是原罪。这就是属于我的风格。
有些家长可能会疑惑,这样听起来好像是支持孩子什么都不用改。之前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去自我调节,现在又好像鼓励孩子自我肯定,去坚持自己的风格,那岂不是自相矛盾?
一点都不矛盾。
自我调节和自我肯定就好像是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一个人想要走路、想要前进,自然是要左右脚轮流抬起、轮流使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肯定也是如此。
只有当“自我调节”和“自我肯定”同时使用,孩子的感受才是正向的:
我就是我,我可以完全做自己!
如果我觉得需要调节,那就去做。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
我是为了让我自己更好,而选择调整自己。
正因为是自己做主的选择,自我调整才是积极主动的。这样孩子才会体验到强烈的安全感。
不必搞什么负重前行,只需要把所有的爱、敏感和热忱都投入到肯定自己与探索自己中。
相反,如果没有自我肯定,自我调节就会变成了自我否定:
我一定要改变我自己才能适应大家。我本身的性格显然不够好,是有缺陷。
在这种背景音之下,每一次自我调节就等于打了自己一记耳光。这种自我贬低的痛苦,会在孩子成人以后,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改变极不符合人性,代价太过巨大。
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肯定是一套组合拳。
如果应用得当,家长会看到,那些乍看之下慢热、不讨喜的孩子,会突然变成一个可靠、沉稳、既积极又有思想的人。我把这种情况比做蜕变,来自于内向的完美蜕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
开始是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和脆弱的事物,因为正是在此时,性格开始形成,好的事情最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母决定如何做就会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内向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希望有更多父母看懂这个道理,能培养出杰出而幸福的内向者!
如果觉得本期教育科普视频对你有用,欢迎点赞并转发。欢迎加入读者群,领取各种家庭教养小工具。敬请关注我们——自在读书会——用知识打破偏见,让心灵和大脑发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