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医生等行业并不一样,翻译行业曝光度更高的,可能不是普通的从业者,而是行业精英。比如外交部的翻译官、培训界的口译名师、每天都能接到活儿的金领译员。而大多数人也从这些人身上概括出职业翻译日常的点点滴滴。然而,作为职业翻译的生活,无论其收入、稳定性、自我效能感都并不尽如人意。光鲜亮丽的背后更多的是出卖多年积累的熟练的语言应用力和理解力。这似乎有些夸大其词,但至少能确认的是,翻译,这个多年来被人们打上各种华丽标签的职业,正在并且会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
《舌尖2》里出现过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皮肤黝黑、身强力壮。蓬松的头发和手上厚厚的老茧下面是多年的熟练 经验和技术。是的,他们熟悉每一个麦穗的品性,这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一把镰刀、一个草帽,便能成就一场酣畅淋漓的割麦运动。他们如如候鸟般迁徙劳作,农忙时出卖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农闲时就坐在麦田边上抽旱烟,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只是机械化的普及让这些技艺精湛的麦客们逐渐淡出视线,也于是有了标题:最后的割麦人。
想想看,翻译的属性又何尝不是如此,技术熟练、出卖体力、分季节劳作。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英语,掌握了这门古老学问的秘密,尽管没有那么熟练,但也足以应付绝大多数的情形。于是,当人们再谈起翻译时,也只会说:哦,他们英语说的很熟练嘛。
任何一个学翻译的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一句赞美。毕竟,当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熟练”某项技能时,便意味着他会被随时取代。想想开车、做饭便知。或许做饭是个不恰当的例子,毕竟做到行政总厨的级别便不再是熟练能行走天下的了,它需要你足够有创意,除了熟悉每种调料的品性之外,更要懂得怎样在色香味形上玩出新花样。然而最顶级的司机?很多人对这一概念大概很陌生吧。所以,我几乎毫不怀疑未来顶级翻译的概念将逐渐式微,或者说即便存在也不那么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熟练度”足以应付绝大多数的交际场合。再好的翻译在外界看来也只不过是流利的双语使用者,且多数情况似乎也确系如此(熟练的双语使用者几乎都是天然的译员,培训对他们而言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从这一点看,似乎确如一年前一个老师说的,翻译是个夕阳产业。
其他行业,比如小学教师、甚至幼儿教师,即便你的语言不用那么“熟练”,也足够有创造力、足够有发挥和大展宏图的地方。蒙台梭利、杜威、更早的裴斯泰洛齐都是从儿童出发发展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理论。当下很火的“浸入式”、“学科英语”、“体验式语言教学”足以说明多元和创造是一切生命力的来源。而未来的翻译呢?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像19世纪被工业革命吞噬的手工艺者和消失的麦客,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