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祛魅何妨“矫枉过正”

网上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知识的讨论,尤其是对某领域专业人员的观点和行为做出评价时,网友间往往会出现一种争论:一方对专业人员提出某种大胆甚至不无情绪化的质疑,另一方则言辞激烈地嘲讽其只是门外汉,无资格对专业人士做出批判。讨论时,双方要么直接进入问候亲属阶段,要么先进行菜鸡互啄式的辩论,再进入问候亲属阶段。

上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只是在匿名的催化作用下,网络上的讨论显得更激烈些罢了。这种争论背后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在自身专业度不够的情况下,应不应该对权威进行批判?

对曾经按部就班地读书的我来说,权威代表着某种专业上的壁垒,只有在能够轻松越过它时,才能够获得批判的资格,而专业水平不足时,不宜去质疑,否则容易惹人耻笑。这种思维伴随我度过漫漫的求学时光,获得了我无比的信任。因为我知道,书本上那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是用人们无数赞誉拧出的油墨印制的。与我相类似,很多人步入社会后,在看到别人对权威的质疑时,第一反应是去质疑对方质疑的资格。因为他们潜意识认为,一个门外汉否定权威的观点,是出于无知和浅薄。

近年来我却渐渐感觉到,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以和为贵的文化背景下,培养了不少和我一样被权威深深魅惑的人。权威在这些人心里形成一个小而冰冷的硬核,被看作由大量自己尚未或者不能理解的专业知识压缩而成。没有万分的心力和勇气,他们轻易不敢去熔化它。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当老师询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当演讲者表示欢迎大家的讨论时,当书本上写着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时,许多人无法给出任何实质性的评价,更遑论发现其中的不足。因为他们往往把自己带入门外汉的身份,思考被大脑所营造的权威概念所压制。生活上,这种思考方式并不会带来太大问题,莫不如说益处更多——毕竟对普罗大众来说,相信权威总比不懂装懂好。但对于有更高智慧追求的人来说,这种心态是有害的。

权威的祛魅,是所有爱智慧的人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因为富有创新性的个人观点,往往建立在发掘和批判权威的不足上。理想状况是,我们抛弃对权威某种程度的崇拜,真正关注到其讨论的议题或表现的内容上来,从自己当前的认知水平出发,做出独立的评判。当然,考虑到个人认知的局限性,这种判断应该是暂时的,以待未来新知识的输入、认知水平的提高后进行修正。可是,由于前文所述的这种智识上不自觉的畏缩和懦弱心理,我们很难从主观层面真正做到平视权威,他们的各种头衔和成就,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判断。

那么应该怎么做?

一直以来,“矫枉过正”都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意思是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这和中国自古提倡的中庸思想不合,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但是从心态上来说,权威的祛魅不是小心翼翼、瞻前顾后能够达到的,它需要对思维进行大刀阔斧的雕刻,以及大胆的批判意识的培养。我们容易被“矫枉过正”的忧虑所束缚,总是担心自己的看法不够全面,以至于迟迟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矫枉过正”又何妨呢?即使在专业知识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对权威作出不无轻率和鲁莽的批判,这种行为本身就包含某种勇气。而这种勇气,恰恰是我们经历漫长教育却始终无法形成的。这或许由于思维的惰性,又或许是由于自身胆怯和外界压力的混合作用。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种祛魅的勇气。任何专业领域都存在由权威构成的固有知识之堡垒,不必非得等到自己能盖一座更高的大楼后,再去发现那些堡垒本身的漏洞。即使过程中因“矫枉过正”而犯下些之后看来愚蠢得可笑的错误,这些错误本身连同那份勇气,会催生出更多智慧的嫩芽。

所以我欣赏那些网络和现实中有勇气批判权威的人,只是希望他们拥有同样的勇气去求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金观涛华国凡著,《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32 第四章 质变的数学模型 4.9 矫枉必须过正吗 1、滞...
    大龙10阅读 2,942评论 2 10
  • 最近休了几天年假,除了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写作思考,顺便可以审视生活和自己的现状。书上说,人只有余闲的时候才会去关注一...
    高原麦客阅读 1,274评论 0 1
  • StreamingPro目前已经涵盖流式/批处理,以及交互查询三个领域,实现配置和SQL化 前言 Streamin...
    祝威廉阅读 6,100评论 5 8
  • 【心灵自由写作群】第十八期第十七篇作业 对我特别有意义的一道菜,就从一盘煮毛豆开始吧。 这是今天晚...
    归来心蓝阅读 522评论 0 2
  • 活该这个词,我并不愿意放在我自己身上。 因为我每天都伪装的很开心,很明道理,至少在外人面前是这样的! 回归家庭后,...
    钟离悠悠阅读 35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