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古典古少侠的《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收获很大,将文章分析一下,算是对过去浑浑噩噩读书习惯的反思,借此勉励自己和一直希望有所转变的诸位。不管是懒癌、松鼠症还是焦虑症的时代病患者,我们唯有行动才能有所转变!
身处在一个焦躁的时代,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轰炸,几乎所有人都深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于是我们争分夺秒地刷手机,刷存在感,关注了无数个高大上的平台,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感觉过不成美好的一生,现实情况依然没有什么好转,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的学习效率其实是在无形中被拉低了。
古人倍加真实的时空观念,在我们这里被模糊化;我们无暇欣赏四季轮回,我们无暇关注云卷云舒,不用手机,你能知道现在是何时?不仅如此,我们现在对待手机,其实也和二十世纪的群众使用电视机是同一个道理,信息越多,吃瓜群众也只是一再被动地接受传递的信息,我们的知识结构被无情地打破,搜索问题背景已经无暇顾及,思考能力更是丢给信息的发布者,你中毒了吗?
“我想要改变”,可能你在内心会如是说。那么,怎么改?持续了三分钟的热情,又怎么能抵抗住习惯的洪荒之力。
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转变学习方式的策略:
一、培养某个专业的专注力。一口井唯有深才能出水,而只有不断挖掘你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即使是知乎上的大神,研究文学的肯定不会成天哔哔物理,即使是对《三体》,向我一个搞文学的顶多研究大刘的人文情感,跟你说什么三体理论,你确定我不是在找皮毛上的虱子?
二、抓住与热点、痛点和经典的搜索力。谁都不会秒变万能,不多反刍、吸收,离你的梦想只会也来越远。
三、重新构架链接能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仔细回想这几个月你印象获益最深的事情,譬如说屡减肥屡像某贵妃的我,依然无法停止对食物的痴狂。但之前在简书上做过关于《That sugar film》的一篇读后感,我对饼干、汽水已经开启屏蔽模式。这个笔记消化的功能比我看数次纪录片的效果更佳。
那么,有人要问如何转变碎片化,实现“零存整取”:
广泛的阅读是好事,但如果没有目的性,这里不是指功利性阅读,而是反思,文章依然是别人的文章,你并没有得到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些,好,那请帮我回忆下这几个月你看到的一本书的故事梗概。
我在火车上看了一本《暗访十年》的书,感触很深,但现在很多内容已经遗忘,只觉得作者是个极富正义感的记者,我很惭愧,大而泛之等于没说,穷词。现在开始做出调整。
一、我们要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反应。通过与所知道的专业人士对话,明细问题;将问题拆分成关键字,搜索认知资源。
二、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
人:向经验人士请教、提问,找出建议、方向和边界。
事:找行业对标。
网:利用网络搜索、总结,系统看书。
三:721法则
10%的时间学习知识与信息;70%的时间练习、实践;20%的时间与人沟通。
四、输出倒逼输入
建立一个结构,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有结构链接知识的人。
我们不断在分享,也不断在成长,直到长成心目中所期待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