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杨绛说“年轻时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易中天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张泉灵说“读书会让你的世界长大”……读书有很多意义,但在这个专栏里我只想和您专注于我发现的读童书的另外两个意义: 其一是,亲子共读的记录意义; 其二是,读童书对解决养娃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启发意义。童书里有答案。
1-内容剧透
冬至节这一天,爷爷带着小晏阳去吃馄饨,一路上爷爷开始讲有关冬至节的一切。祖孙俩的交谈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流传甚广的俗语如“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有节气知识,有吃饺子吃馄饨、冬酿酒等传统习俗,有吃饺子习俗的来历故事,回来以后还一起画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还很有意思呢,是一个可以和孩子玩的游戏。画面是写实的中国风,取材场景是北京、古代。
2-我的亲子共读记录
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阅读有一定的门槛。像我家佩奇,已经有6岁多,读书比较多、已经有一定理解力基础,加上在幼儿园接触过有关节气的内容,以前就知道有冬至节,也接触过一点点古诗词,所以能基本读懂,但是我在读了几页后,突然觉得她可能还是太小了,小学三年级上下的孩子可能比较适合。
第一次接触这种画风,佩奇觉得很新鲜。从1岁多开始读书以来,她接触的都是世界畅销绘本,在这之前中国原创绘本她只读过一本《葫芦兄弟》、一本《火龙》。她很小的时候曾经在北京生活过一年,但是基本没有印象。她有基本的时空概念,知道有古代,也知道古代和现在不一样,但是没有直观感受。书中的古代马车、古代人服饰、原始人的样子,北京胡同的样子,这些都是让她感到新鲜的东西。
佩奇读得很认真,当我读到“远古时,人们认为天地未分、阴阳未判是混沌。而冬至这天,阳气开始萌生,阴气渐渐消除,吃馄饨有纪念这一天破混沌、开天辟地的意思”时,因为觉得“混沌”对她来说可能是个生僻词,就问她“你知道混沌是什么意思吗”,佩奇说“就是天和地开始是在一起的,后来天往上升、地往下沉,就分开了”,我听了十分惊讶,小孩子对画面和文字语言的理解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至于2岁多的乔治,他也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听,并乐此不疲地用他的模式“这也爷爷”“这是宝宝”“下雪了”“单车”同样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我家是这样的,老大的阅读经历基本是由简单到丰富、逐级进阶,老二从1岁多起就非要挤在我和他姐姐中间蹭读托马斯系列、卡梅拉系列,2岁多就跟着我们读《昆虫记》了。有时也读点适龄的书如米菲系列、开车出发系列,他的阅读经历是完全是混龄无章型。
3-这本书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这是套书《中国记忆 传统节日》中的一本,我们在图书馆阅读的。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对中国文化、对民族传统的情感,这套书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如今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希望在越来越多元化文化格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目中种下根文化的年轻父母们越来越多了。很多父母,像我自己都是头一次这么了解冬至节呢。
去年秋天,我看到一篇公众号上的文章《那些描写秋天的最美诗句》,当时就想,古代的生活环境和现代的生活环境差别这么大,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些诗句的意境呢,靠专为现代人拍摄的古装剧?
所以看到这套书,我很惊喜。它用画面把历史记忆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还可以给孩子时空感,孩子们看到北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不一样,古代的车和现在的车不一样,古人的发型衣着也都是如此的不一样,这种“变迁”还可以在孩子的大脑中埋下时空思维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