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游戏元素,让学习像游戏一样上瘾 【518】

经常有家长抱怨说:“我家孩子学习的时候哈欠连天,但是打起游戏来却特别有精神,一点都不犯困。”

也有的家长一提起游戏就咬牙切齿,觉得是游戏让孩子上了瘾,导致孩子不爱学习。

这些问题也让我思考:

为什么学习比较差的孩子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游戏中“打怪升级”,却无法专心学习哪怕半小时呢?
为什么他在游戏中能很好地执行战术纪律,在现实中却不停地破坏纪律?
游戏中有什么可以牢牢吸引他的东西是教学中所没有的呢?

如果我们将游戏中让人上瘾的元素整合到学习中,孩子是否也能对学习充满兴趣呢?

游戏为什么能让孩子入迷

1.游戏会通过规则让孩子感受到自主感

在游戏的开始,孩子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法师、战士、刺客、精灵等,通过提供多个游戏角色,让孩子去进行自主的选择。当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会感觉:在这里我自己说了算,没有人可以限制我!

这种自主选择的方式会让孩子有一种怎么去玩这个游戏是他自己能控制的自主意识感,虽然他的选择还是在游戏的规则架里。

2.游戏一般都会设置关卡

游戏经常会把一个终极目标分解成多个层级的小目标,让孩子一级级过关,每过一关都会及时给孩子一个反馈:呀,你又过了一关,真的好厉害!而且在闻关过程中,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比如,在网络游戏中,孩子刚开始选择了一个职业角色后,他的等级是最初始的1级,而游戏的最高等级是999级。如果孩子想成为游戏中最强的存在,他就要一级一级地去挑战,通过小目标的积累,达成终极目标。

而且,在每通过一个等级的时候,他所选择的游戏角色在攻击力、生命值、防御力等方面都会有直观提升。

这种及时反馈,以及由小目标到大目标的游戏规则,会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具备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让他乐此不疲地沉浸在通关升级中。

3.游戏允许玩家降级甚至反复游戏

家长和老师常常会给孩子设定远高于现有水平的目标。这种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努力后仍然达不成目标。当孩子努力了还是没有做到的时候,家长再去批评他,他就会产生抗拒感。因为他觉得即使自己努力了,但还是做不到,而且还会招来批评,那干脆不努力了。

但游戏却不是这样。很多桌面游戏会有再来一局的按钮,网络游戏也有重新开始的选择。这些都是重要的游戏元素,它赋予玩家可以失败的权限。失败是一种选项,不会因为某一关卡的失败就否定之前的成果。

在打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技术处理得不好,没有得到升级,那么游戏还会允许孩子临时“降级”到更容易的关卡,并会在多次尝试后进一步提供更多的指导性暗示。当孩子通过努力刚好过了这一关后,下一关的水平会比这一关稍微提高一点,但是只要孩子努力就又能打过。

总的来说,游戏的设计者深刻明白,如果玩家不能转败为胜,那他最终会退出游戏。对游戏设计者来说,必须让玩家体验到成就感。

4.游戏里的目标清晰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游戏中的每一个关卡需要哪些能力,都会做出一个细致的分类。比如在某一关卡里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才可以顺利通关,那么孩子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做出反应,合理安排计划。只有这四个条件都分别达到要求了,他才会顺利通关。那么孩子就会针对这四个条件,去进行专门的训练,并最终达成目标。

在这种有条理、有难度,并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孩子会非常专注地投入,去取得成就,从而感受快乐。这也是前面章节中讲过的心流体验。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如何将游戏中的元素融人学习中,让孩子对学习上瘾呢?

我们可以从上面所讲到的四个点出发,把游戏的这四个规则巧妙地应用在学习中。

如何让孩子学习也能像玩游戏一样入迷

1.在大框架下,让孩子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孩子学习英语比较吃力,家长就可以通过游戏法学习来提高他在这方面的能力。

首先,在学英语的这个大框架下把要学好英语的各项能力进行拆分,包括丰富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基础、广泛的阅读、大量听力输人、口语表达和写作输出等。

然后,让孩子根据拆分出来的能力分支,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这时候,教育的意义就会有弹性的变化,比如给孩子看适合他年龄段的英文电影,这样有助于提升他的听力和词汇量,以及增加他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当孩子自己去选择要学习的方向及学习的步骤时,这种自主感会削弱孩子对学习英语的逆反心理,让他可以保持更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而且,拆分能力分支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更科学、系统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2.设定层层关卡和挑战,而且要有奖赏机制

有个妈妈和我说,她家孩子在班级里考了第32名,班上总共有40人。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她就跟孩子说:“儿子,你只要努力学习,期末考试能考到班级前二十名,妈妈就答应你一个心愿,什么都行。”

乍一听,我们可能觉得这个妈妈提的目标还是比较合理的,她没有让孩子直接考进班级前三名,只是考到中等水平就可以了。其实这个妈妈定的目标不太好,因为这个目标在达成的过程中有两点困难。

(1)目标太远,期末考试考得好,妈妈才能满足孩子的心愿。在达成目标前的周期太长,会让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失去追寻目标的动力。

(2)在达成目标之前,孩子在日常学习中是得不到及时反馈的,因为实现任何心愿的这个好处要在几个月后才能实现。孩子会觉得他每一天的努力好像都得不到结果,就会很难坚持下去。

如何为孩子设定一个合理而又可以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计划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游戏中的等级方式。

游戏经常会把一个终极目标分解成好多个层级的小目标,让玩家一步步地实现。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分级操作。

比如,四年级的孩子语文不太好,我们可以把期末考试这个大目标拆分成四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开学第一个月,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字、词、句,以及语文课文的学习。第二阶段:开学一个月以后到期中考试前,配合老师的要求,同时做大量的课后阅读和读书笔记整理工作。第三阶段:期中考试之后的一个月,继续大量阅读,同时进行作文练习,并尽可能获得老师的专业指导。第四阶段:期末考前的一个月,配合老师做好期末复习,同时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积累和输出。

此外,家长可以做一个目标进度表贴在家里客厅的墙上,认真记录孩子每个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让孩子可以及时看到他自己的完成进度,做到及时反馈。每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给予孩子小红花或积分鼓励,积累了一定量的小红花或积分后,孩子就可以从家长手里换取一些比较小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及特殊权益。

总之,作为家长,我们要切记,不要给孩子设定一个太长远的目标,要通过小范围的层级进步来帮助孩子慢慢实现大幅度的蜕变和成长。

3.允许孩子获得降级体验的机会

孩子不喜欢学习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当遇到困难并多次尝试还是没有成功时,他的成就感就会降低,他会沮丧、不自信,厌恶感则会上升。

如果我们给孩子设定的每一次小目标等级都难以完成,那么继续执行这个学习计划就是无用的。那就需要调整策略,根据孩子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降低目标难度,和孩子一起重新设定目标。

比如,一名初一孩子的英语阅读不好,起初家长和孩子商量每天做一篇阅读理解题,但是连续一周下来,孩子每次的错误率都达到80%。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孩子学校的老师或课外班的老师沟通,寻找适合孩子阅读水平的材料让孩子做。孩子能做对70%以上就说明难度合适。孩子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当正确率超过90%时,可以将材料难度往上提一提。

4.设定清晰目标,建立可以有效支撑孩子行为的系统体系

支撑孩子行为的系统体系是指为孩子设定目标时,我们要有科学的学习体系去支撑。

分学科制定系统的学习方案,来保证孩子的每一步行为都有反馈,确保孩子在达成每个阶段的小目标后,就能实现最后的大目标。

上文中提到的四年级孩子语文不好,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学习,四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就是一个目标设定合理的很好案例。

另外,游戏中还包含许多元素,比如游戏中伴随着冲突、竞争和合作,游戏里有艺术、美感和视觉元素的设计等。我们也可以琢磨怎样将这些元素系统地运用到孩子的学习中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