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追剧《繁花》,心情颇不平静。兴也忽焉,亡也忽焉。功成身退天之道。
上一次看完的电视剧是《长月》,再上一次好像是《花千骨》。近些年来,除了短视频,一个小时以上的视频除了电影就是纪录片。没那个耐心。胡歌的剧,我看完得多。除了《琅琊榜》没看完,其他好像是看完的。第一次看胡歌的剧是《仙剑奇侠传》,虽同性相斥,但他以一部剧让我不斥了,跻身我喜欢的男演员行列。
繁华,是一部商战、年代、爱情、情怀剧。他也曾演过商战片,好像名字叫《无懈可击》,真的是被帅到了。其中他破产后,赤着脚大大方方地求人帮助,让我明白什么叫做内心强大,什么叫做“虎死不倒威”。对于爱情,他又是非常坚定的,有自己的喜好判断,少了很多的权衡利弊。这种由内而外的自信,是令人痴迷的。看人品不能只看其兴盛,还需看其衰落时。我对兴盛时期耀武扬威,衰落时丑态百出的人,总是觉得有些好笑。胡歌那部剧中塑造的角色,就是风度、强大。那部剧对我影响也很深。
我是留守儿童,身边的人与我跨层。村里除了老人,就是我这样的孩子。孤寡老弱之村。大多数同龄人接触的是父辈之类的人物,而我是接触祖父辈的人物。也就是说,年少的我缺乏向父辈人物学习、模仿的时刻。电影、电视剧,尤其是港剧给了我很深的影响。其中金庸武侠剧最深,郭靖劝导杨过的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曾在梦中出现过。港剧的和谐,以及电影中的义气情怀,也在塑造性格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年少时期,父辈对我影响最深的人群,是电影中的人物。
说的有点远了。繁华里的男主阿宝,开始,兴致勃勃的他去找爷叔,几年的时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风生水起,成为宝总。他在黄河路上是一个有腔调的、讲义气的、有情怀的、很有实力的老总。住在上海和平饭店,端着名酒,俯瞰繁华都市。故事结尾,他从激烈的股战中退了下来,变回了阿宝,一个人来,一个人走。黄河路上,尽是他的传说、
“繁华散去尽虚无,狂欢之后更寂寞。”这句诗,是我二十岁左右写的。大学寒假回老家,与高中同学聚会。提议、联系同学、商量时间、确定饭店、邀请老师、酒醉中的真心话大冒险、K歌、散去。当我一个人走在熟悉的街道上,身边再无一个同学的时候,写的诗。是一首律诗,八句。这是其中的一句。
什么是文学性?前两日一朋友说到这个概念,我内耗了两天。虽说不明白,但我看完《繁花》,有一点点明白。这部剧是具有文学性的。
它写到了九零年代的上海,里面诗词、名言、感悟,随处可见。这些是文学性之边。文学性内核呢?它源于上海那段时间的记录,但又高于那个时期的记录。阿宝身上有不少人的影子,但他又不只是那些人的代表,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文学中的人,他活了。试想一下,阿宝只是某个人的影子,那我们百度一下不就清楚了,需要花那么长时间去追剧吗?如果阿宝谁的影子都不是,全是脱离了现实的虚构,那追剧结束之后,除了爽,又能给自己留下什么呢?
这不就是文学性吗?上面说的文学性之边,文学性内核,都是我个人临时想的词汇。不一定对。阿宝永远活着,只要你去看他,他就会从九零年代向你展示,与你对话。或许此刻的你比他年轻,但你一定会比他老。因为若干年后,你的孙子孙女再去看阿宝,他依然潇洒地站在九零年代的时间点,向你展示,与你对话。
《繁花》是有两个的,一个是电视剧版,一个是小说版。小说版更写实了些,电视剧版更浪漫了些。电视剧版不仅具有文学性,还具有商业性。王家卫导演真会拍故事,倒叙、插叙、直叙,一个个情节被展现得犹如电影。这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啊。
小说版的感情,没那么复杂。玲子、汪小姐与宝总也没啥男女感情,即便有,也只是刹那间的心动。因为小说没读完。电视剧版,为了剧情紧凑,又或许为了商业性,宝总游走在玲子、汪小姐、李李之间,但最后没有一个人陪他到最后。将伤感、遗憾,拍摄得淋漓尽致。
阿宝走了,但他在浦东留的土地以及手上的钱,足够他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部片子,有没有瑕疵呢?个人感觉是有一点的,比如,他的感情线有些不太符合人性。虽然阿宝因为初恋的原因一直不再找,但他面对三个女人都不坚定地表达要,哪怕她们热情表达也选择忽视,是不太符合常理的。小说中的设定是有些合适的,他只有一个李李,而李李的设定又是一个女强人,她的身边男性伴侣又不少,两人自尊心都很强,两人都不愿意明说,其中一个人还对对方的关系网心存芥蒂,所以没走到一起,是正常的,也符合常理。我喜欢研究星座,大胆地猜测,阿宝是一个巨蟹男,典型的巨蟹男。
瑕不掩瑜,拍摄得非常成功。我很喜欢这部剧。愿这样的剧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