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实太热,出门早,来到图书馆,图书馆位于四楼,九点才开门,门口己经有十几位在等候了,左右环顾,这些等待的客人多是年长的,或者都退休了,有闲时间,可以泡图书馆,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我一直期待的,无奈还要在工作数年,只好望着他们以示仰意。
这几日气温猛得上升,在适应上人还有点钝后,特别是年龄大一点的人到图书馆也是个好去处,这里人少安静,准备一瓶水或咖啡,拿一本喜欢的书,让时间慢慢地从身边滑过,我最近一直出门早,每天都在这里坐约半小时左右,然后去上班,上班的地方与图书馆走过去约二分钟的路程,常态了若那天没来还有点若有所失的感觉。
早上在图书馆看到几位己成老面孔,看上去很儒雅斯文,应该在这里沉浸了多年了。
气温一下子暴热,开空调从往年的经验有点早,大多数人都着硬扛几天,如果连续这样的高温.也只好把空调打开,再者说疫情这么久,收入低了,物价涨了,电费也涨了,更多和过去生活方式里逆着来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把控日常里稍有疏忽的地方就会出现问题,人的情绪在这方面也是起伏的,外在內在的这种动态让日常把控的状况紧张起来,就会有一些方面的捉襟见肘,到图书馆里即避暑,又省电费,很立竿见影的缓放了紧张的一个侧面,家里的空调也可以晚开几天,和往年的生活惯性就基本一致了。当然具体生活不一定要这么的精算,也可以粗广一些,热了就开空调,让自己不要受罪了,生活方式上自由选择,以自我意志去选项。
我对图书馆有种钟爱.平时稍有空闲就会到这里,不过钟爱的心理感受是种心理方面的问题,平时工作上把时间的百分之六七十占走,其余的时间用在自己身上的合理部分,这时很理性地想一想到图书馆的时间几乎为零了,极端的稀缺就会出现一种极端的需求,这里首先要有这个极端需求的原欲,即对书以及图书馆的体验依赖的那种强烈激动,爱它没商量,一边是极端的需要,一端又是求之而不得,而且那个需要的念头又是那么的执恋,这个过程不是有种市场的那种供需的感觉。
当今世界的万法之最的精神从比较实践证明也就是市场精神了,一切变之不变都是适者而且,市场不是经济的专属,自然状态少了人的活动也有市场精神的沉浸,劣汰优选里也有市场这个无形之手,自然本就是需供的和谐结果。这样的感慨有些人牵强附会了。
还是说回图书馆,靠近窗户有一排座椅,均是单个的软靠背椅子,坐在这里也可以望望天,望望街,视野里一座教堂式的建筑特别醒目,周围都是没有完工的高层,现在城建对于有些年代的庙寺教堂还是很忌讳的,一般原地保护,世界各地似乎都是这样的对待的,在当地都处于文化财产,对面这座教堂应该也有这样的对待吧,要不然这么大的工地唯它保存着,我这样胡想着,抬头看了下表,己快到上班时间了,实在不想去,无奈生活现实这个壁,面壁的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