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音频的兴起,各种听书服务开始流行,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加入听书大军。根据我听过1500多本书的经验,我要泼点冷水。
01
听书根本算不上学习
听书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听书不仅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还可以帮助你睡眠。我也深受其害,晚上不听点书,感觉有点睡不着。
对于外向的人,听书还有一个好处,轻松增加一点见识,丰富装逼的手段。
书很容易和正面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比如:好学、才华、品味、上进、博学……
但,从我的经验来看,听书显然配不上那些“正能量”的词汇,更多的是害怕荒废时光的自我安慰。
坦诚说,我听过的书,至少70%不记得,甚至有50%连书目和作者都说不出来。
为什么,是我记忆力太差?不,大部分成年人的记忆力都差,主要还是因为成年人每天要记得东西太多,没办法专心学习,更没有时间复习。
而学习需要一个复杂又辛苦的过程,要经历“认知-理解-记忆-应用-内化”的流程。
学习不仅要有时间间隔,还得不断重复。
而听书只能做到第一步,30分钟讲一本书,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根本来不及思考,只能跟听广播一样,听过爱过。
所以,我在听完一本书后,如果比较感兴趣且有使用价值,我会打开文稿,阅读一遍。阅读后,我会写下留言,说说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不怕笑话,很多时候,我也不记得写过的内容,也许健忘是大脑保留内存空间的本能设置。
通常有工作需要的书,我会再次复习,阅读文稿,并抄写一遍思维导图。
对于一些,觉得很棒或者很重要的书,我倾向于写一篇读书笔记,把书中的精髓再梳理一遍,顺便记录自己当时的心得体会,加深学习深度。
即使这样,我觉得对一本书也只是一知半解。一本书代表作者一段时期,甚至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可能三下五除二被我们掌握。
但,读书不求甚解,是面对海量信息的一种方式。不是每本书都可以成为主食,我们需要灵活学习。
02
学习只是成长的第一步
对于像我这样,在城市里挣扎的人来说,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成长。这验证那句名言: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学以致用是读书的主要目的,但从学到到用,还有好远的路。需要和别人交流碰撞,纠正丰富对书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实际工作和生活的运用,来培养使用书本知识的手感。
当然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书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微信推文,自媒体博主文章、视频等是偏向于碎片化学习。
网络上还有很多课程,是碎片化时间知识结构系统化学习。最好的形式,还是传统的线下集中式培训,这最接近于学生时代的学习习惯。
但,不管哪种方式,都不能只输入不输出,只有通过输出才能知道学习效果。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只有刻意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把能力提升到高水平。
简单说,成长需要高强度的实战练习,练习就是训练脑神经的本能反应,能力越强,反应越快。
03
什么是成长的试金石?
成长是做到你原来做不到事,想通原来想不通的道理,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
这可以通过行为能力来判断,比如说,原来写一个PPT工作汇报要1天,现在只要半天,而且结构、条理、展现效果都比以前好,这就说明有进步和成长。
另外,性格也是一个重要成长指标。比如,原来比较内向,不爱和人打交道,但现在有不错的交际能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朋友社群中有良好活跃度,在专业领域有点名声。
当然,还有对自己很重要的自我评估。比如,身体健康,情绪控制,自律管理,文化品位、内心的幸福感等。
但,最客观的成长评估,是工作,特别是声望和收入。
拿球员举例,大众觉得某个球员厉不厉害,有没有进步?很简单,上球场,看表现就知道,而不是看他的训练。只有好的球场的表现才能赢得比赛,让观众开心,让教练满意。
最终,他通过球队这个舞台展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这个运动项目的系统获得社会认可,得到名和利。
市场是检验成长的最公平、公正的裁判。
所以,成长的判断标准很简单,自己说的不算,要看是不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邀请你,你的市场价值有没有提升。
总结一下,学习有规律,成长有标准,我们不能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次,需要研究这些游戏的规则,通过练习,适应规则,用得分证明成长。
交流一下,你是怎么使用音频产品学习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