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跟随公司的安排去日本,都是建筑之旅。很少能够真正地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性质地停留哪怕只是走一走。这一次,雅债团队的人一起自由行,只有一个地方 ——京都,真是自由行,每一天都在行走。
京都的街道非常规则,一条路通到底,另一条交叉就横到底。因此只要不脱离横竖的主路,就尽管在旁支去穿梭。
从早上开始,我们走过咖啡厅,走过鲜花店,走过很多人家的庭院,走过寺与庙,走过车站,走过古美术馆,走过陶瓷店,走过和纸店,走过和食店,走过布艺店,走过自行车修理店,走过新的书店,走过旧书店,走过理发店,走过鸭川,走过珠串店,走过学校,走过邮局……走进好多好多小街小巷小小的店。
京都不大,我们每天就这样走。
好像,没有看过这么多老人守着的店。
一个不大的古美术馆,里面很多爷爷辈的宝贝安静地呆在那里,时日久远。通常都是一个爷爷在守着店,他们看起来长得都很像,不胖不瘦,干净清爽,戴副眼镜,眼睛腿上栓根绳,桌前摊着书或者报纸,做着自己的事情,任由我们在旁观看讨论。只是在进门和离开时客气地打个招呼。
或者一个和纸店,爷爷奶奶各做各的事情。看到我们对某一种感兴趣,爷爷一定会特别准确地带你去看其他你会喜欢的纸,温温和和地跟你交流,一点点英语,一点点汉字,再加上更多的眼神与表情。奶奶在旁边只是看到我们那样喜欢就乐呵呵欣喜。出门时就像我回自己爷爷奶奶家那般被温暖地笑着送走,千叮万嘱我听不懂的话。
时不时就会见到一家旧书店,进了几个之后,我就知道它们一定是爷爷奶奶在守店。书堆得高高的,好像一直在收拾,一直也收拾不完。距离远一点,奶奶得半低着头从眼镜上方才能看清我们,问一本书,又要把眼镜拖起来看很久。
偶尔,进到一家美得不像话的花店,只有一个奶奶在不紧不慢地裁剪花枝。
还有那些一看就是老的理发店,里面也一定是老爷爷在等候老客人。
就连早上喝咖啡吃三明治的小店,都是七十多岁的爷爷开了几十年的,我们吃饭的功夫,进来三两拨人,显然也都是熟悉的老朋友了。当我们用翻译软件称赞他做的味道太好吃“欧一西欧一西”时,旁边那些客人都跟着一起高兴。
被一家陶器店的东西吸引,爷爷,父亲,儿子,祖孙三代都在做陶器。直到我们之后走了好几天,在一些展览或者美术馆见到爷爷的作品时,才知道原来我们进的是国宝级的陶艺家清水卯一爷爷的家啊。
一个温暖的店里,看着一个老奶奶在桌子后面细细地为你准备吃食,那个过程很长,却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着急,当它们端到面前时,那种感动会让你敬重地拿起筷子。
一个同时在日本的朋友总结说,日本最令人敬重的铺子,就是“一个人,一件事,一间店,一辈子”。
我们也买了一些东西,有大有小,有的小的啊,不小心就找不见了;有贵有便宜,有的便宜的甚至不到一块钱。无论买的是什么,即使只是一块钱的小东西,他们仍然会用店里印的好看的包装纸,仔仔细细地为你包装得很漂亮很妥帖,不断地向你道谢,恭敬地递给你。
一直以来雅债的包装,都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过度包装”,不希望浪费,更不希望用很贵的包装去包裹茶叶茶器。每到节日,也会有特别的节日包装推出,但是包装物本身一定是可以再利用的,比如茶席,包袱皮等等。可是这七天走下来,经历无数次自己东西被用心地包裹,我突然意识到,不过度包装和用心是完全的两回事。那样仔细地包裹每一件东西,是怎样的惜物之心,同时也是珍惜买的人的心意,送的人的感受,甚至这些为我包裹的人的心意和时间。
在京都大部分东西都没有量,很难一样东西买到超过3件,通常都是只有一个而已。尤其是茶碗,因为他们经常一个抹茶碗会伴随他们一辈子。宝钗一直在学习日本茶道,她10月的最后一节课的主题就是“珍惜”,老师跟她们说,这是这一季的茶最后的一些了,再喝就要等到来年,那一天,她们的茶量,茶果子的量,都要比平时少。这一次去京都她是想买到一只很喜欢的抹茶碗的,最终却在一家二手店选了一个旧的茶碗,以后每每用到,都会想到这份惜物之心吧。
这一次,终于还是没有机会在一个传统的茶寮中,跪式喝一杯抹茶,去体会地道的日本茶道形式。然而就这样在京都行走着,我们在每一个规则中,在每一辆车上,在每一家店里,在每一个人的恭敬中,在每一张包装纸里,在每一个垃圾桶中,在他们所有的用心之至中,被触动和打动。体会无处不在的茶道精神,珍惜和敬重,茶道就是让我们能够好好理解生活,关怀与关照,好好生活啊。
(写于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