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张小龙最新内部演讲:警惕 KPI 和流程》这篇文章就传的到处都是,今天才有时间认真的看完这篇文章。不但有收获,同时还有警醒。
公司刚刚培训过OKR的事情,希望比kpi更加的灵活,把个人成长的事情也考虑进去。其实这个事情很无聊,一个小的团队,做很多事情都是透明的,居然要搞一个极为复杂的考核系统去规范每一个人的工作...明明用直觉的方式可以做的很好,非得学大公司玩制度,是非常作的一件事情。
《人类简史》里面有一个了例子:当人类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村落只有 150 人左右,因为当时没有语言这样一个工具,一旦超过 150 人,就没有办法维系起来一个人群。
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语言做工具的话,确实只能存在非常简单的交流方式。所以他说,我们的记忆里面只适合处理 150 人以内的人际关系,一旦超过 150 人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社会化的组织。这个时候对个体来说是不太舒适的,已经超过了他的舒适区。当超过 150 人,这个时候就要靠一种语言能力、想象力或者一种对规则的想象力来维持这种关系。@张小龙
我也觉得各种绩效考核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为了应付大公司没办法很好的管理这么大的组织问题的措施,并不是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现在互联网带来的连接成本极低,小团队的力量变大,也许可以并不需要把自己发展成一个一个极为庞大臃肿的大组织,可以用更多小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以前需要大组织才能完成的事情。
我们达到了 KPI 是我们产品的副产品。所谓副产品就是说,我们真的把这个东西做好以后我们的 KPI 自然就达到了。早期的微信团队也一直是围绕这样一个思路在工作。我说的冲击是说大家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上有一些驱动力,不是来自是不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而是来自于我们能做到一个多高的数据,那我会觉得有一点危险。@张小龙
我想,这句话对于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团队来说,是可以行得通的。我认为在一般的公司,一些简单的KPI还是需要的,是为了让不清晰自己需要如何做好自己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作为管理者,一定要非常清楚,每天都要思考:自己做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根本价值是什么?本质是什么?这些根本的问题,而不是工作到后面变成了为指标而指标了,就像吴伯凡说的变得指标化生存。
大家做一个非常平庸的事情,最后产出非常平庸的结果,只是大家现在没有感知到,大家还以为我们在用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做一个很好的事情。等到时间过去了,等到我们遭遇失败了,大家才会想到原来我们所有方法都是错了。
这一点是对流程化的警醒,在工作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强调流程清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效率。但是这样做很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变得僵硬死板,而且会越来越平庸。当然并不是说不要流程化,但是一定要时时刻刻警醒这一点,经常跳出自己已有的流程或者思考方式,推翻自己原有的思考和认知,才能走出平庸。
尾巴
因为我平时的工作涉及管理的非常少,而且张小龙思考问题是站在,腾讯这样有非常优秀团队以及用户量非常大的产品的基础上思考得出的结论,而我的解读只是以我目前非常狭小的视角去理解。所以这篇解读的文章其实自己都觉得理解的非常差,不过还是写下来,因为这是自己刚刚开始对这个领域的内容的思考,未来自己回头看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