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韩 旭;摄影:大慈寺博物馆提供、完 璧】
古蜀虽僻,但用以祭祀、朝拜之寺庙亦多。粗略观之,仅成都市锦江区域内有名的已达近30之数。
若以规模和影响力论,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的古大圣慈寺当居第一。《佛祖统记》有载:上皇悦,御书“大圣慈寺”额,赐田一千亩,敕新罗金禅师为立规制。寺庙共分九十六院,诸佛菩萨像万余尊,房廊共八千五百三十四间,规模甚是宏伟。
早在八世纪,朝鲜半岛正处在佛教兴旺时期,朝鲜于当时亦名新罗国。《海东高僧传》云:新罗既信奉佛教,人争归信,师以达智,知世之可化。当时,新罗国三太子毅然抛却王室生活,落发,涉海,慕道入唐。民间把大慈寺称之为太子寺的缘故便出于此。
唐开元十六年,新罗三太子到长安,为玄宗召见,并礼唐和上处寂为师,法号“无相”,受处寂法印。由于无相的影响,新罗高僧入唐求法者不绝,使新罗境内之禅宗趋向鼎盛。公元739年,无相禅师应邀入蜀,还在成都募建了净居寺、菩提寺、宁国寺等佛门名刹。在接受皇命入主大圣慈寺后,一度成为保唐禅派之领袖。公元762年,无相圆寂,其弟子及信众为禅师修建了海东大师舍利塔。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以“菩提”命名的庵堂设于鎲钯街。相传大圣慈寺鼎盛时期,寺僧在此练鎲钯等兵刃。
西糠市街东禅堂和北纱帽街西禅堂依附大圣慈寺,为僧众养性修禅的所在。在北纱帽街之东还曾专门建有一座“药师殿”,主奉药师琉璃光王佛。世间有传说药师佛是医圣孙思邈修真成圣。
紧邻东糠市街的油篓街街西之水月庵乃大慈寺脚庙,庙内有匾,为时任之大慈寺方丈所提,曰“白云深处是吾家”。庵名以“水月”而名,祀奉的是观音菩萨。
梨花街之南曾建有东岳庙与南岳庙。拜祀的是掌管东岳与南岳的二位菩萨。此二位菩萨在典故中甚有来头,东岳之神黄飞虎乃西周武王伐纣之开国功臣,为姜子牙代元始天尊敕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如此之身份地位,民间百姓为他立庙祭奉在情理之中。那南岳亦有来历,“封神榜”中赫赫有名的崇黑虎便是后来之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在靠近梨花街的另一条小街上,有条名曰“轮转藏”的小街,街道虽小,但于街西的地藏庵却一度香火鼎盛。地藏菩萨为庵中尊祀之神。
还有就是染房街上的伏羲宫。为伏羲专立的祠庙古蜀之地并不多见。伏羲乃传说中的人皇,曾以大智慧创造出了八卦,传说中的他是雷神的儿子,他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龙,生得高大魁猛,还曾在大禹治水时赠玉简相助。
旧时的书院北街上有佛刹一座,民间称其为“小宝光寺”。该寺建于公元1570年间,又于康熙、雍正两朝予以修葺。寺内供奉的是昆卢佛、卢会那佛和阿弥陀佛以及其左右侍胁文殊与普贤。佛像均为明代铜铸。又有《益部谈资》称小宝光寺始于唐代,乃唐时之兴福寺。曹学佺《蜀中广记·名胜记》亦云,兴福寺即昭觉院,民间习称小宝光寺。
有传说成都有“海眼”三处,有此记载的分别是大慈寺、三义庙和大佛寺。大慈寺之海眼于铜铸普贤菩萨的像座下,此佛像居寺之第五重殿后,高二丈五尺,像背刻有“永镇蜀眼李冰铸”等字迹。后据考证,此像实为唐之节度使韦皋所铸,铭文乃冒秦蜀郡守之名,像以铜皮杂泥土制成。三义庙之海眼位于提督东街与暑袜街交汇处,传说是借刘、关、张之威镇之,亦是署袜街又讹称“水花街”之由来。还有一处居于水井街的古大佛寺内。相传佛寺之下为海之活眼,一旦挑动便会令成都变成汪洋。古朴的蜀人为避水祸便集资建寺,并塑佛像镇于海眼之上,以求平安,曾一度香火兴旺。同处暑袜南街的,还有白象庵、韦陀堂和瘟祖庙。
净居寺,据《华阳县志·古迹》载,治东城外五里。该寺始建于明代,乃是为了祀奉惠王宋濂而立。寺中有明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文殊殿,后附二公祠,二公即指宋濂与方孝孺二人。
诸如此类佛寺,历朝于各处建筑不少,旧书院西街的如是庵、义学巷的竖指禅院、青莲街的观音堂、年丰巷的普慈寺、庆云塘畔的三佛寺等等,皆是现成都市锦江区域内有考之古刹。又有尊释迦、文殊、普贤、观音的盐道街象王庵,祀未来佛弥勒的芷泉街铁佛寺,所立之佛像尽皆铜铸。除三宝之寺庙外,道观具名者亦为数不少,较知名的是福字街的三清观和紧邻华兴街的纯阳观。
(下篇:《岳府与保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