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继续读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至解读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篇,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
川端康成的这篇小小说曾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文章是早已烂熟于心的。一对贫穷的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很勉强的理由反悔出让孩子的决定。一面是无力抚养的窘迫境地,一面是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还有孩子日后大富大贵的美好未来的诱惑,让这对夫妇陷入两难的艰难抉择。那些笨拙的理由,那些欲盖弥彰的借口,“与其说是要骗过富人,不如说是要骗过自己”(孙绍振)。“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父母的心》)这才是最真实的父母的心。
这篇小说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川端康成特有的“淡淡的哀愁”。作者将描写压缩到最小的限度,只有概括的叙述,没有细节的描绘,更没有渲染和抒情。他不动声色地把父母的活动全部放在了幕后,只把全部功夫用在一波三折的情节转折中,用在对话当中,让读者从对话的空白想象这对父母的情感震荡,在反反复复、不断反悔的叠加和对比中,凸显情感的张力。
孙教授将这一章命名为“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这对父母的爱足够卑微,卑微到他们仅凭爱已无法养活孩子,卑微到为了要回自己的孩子需要编织一个又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然而他们的爱又是伟大的,伟大到就是以死亡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当年在课堂上,我一次次感动于这份伟大的爱,赞美着这种任何优越的物质条件都无法战胜的挚爱亲情。而今天,依然感动的同时,我联想到的是另一篇同样杰出的短篇小说——莫泊桑的《在乡下》:
在乡下,住着两户农民,蒂瓦什夫妇和瓦兰夫妇。他们各有4个孩子,都过着清贫的困顿生活。
有一天,一对路过这里的有钱夫妇看到两家孩子在泥土里玩耍。年轻的夫人和孩子们玩了一下午。她最喜欢顶小的那一个,蒂瓦什家的儿子夏洛。
下一周年轻夫人又来了,她不断地亲吻着夏洛,把糖果分给其他孩子。再后来她每周都来,与这两家农民成了朋友。
最后一次她找蒂瓦什夫妇摊牌了,他们夫妇不能生孩子,所以希望收养夏洛。他们会给他读最好的学校,将来继承他们家巨额家产。夏洛长大后,如果不愿意,就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两万法郎,让他回家。当然为了感谢蒂瓦什夫妇,他们会给他们每月100法郎,让村长做公证。
蒂瓦什大婶愤怒了,怎么?我怎么可能卖自己儿子?她把这对夫妇赶出了家门。不死心的有钱夫妇来到另一家。他们得到了瓦兰夫妇家的小瓦兰。
蒂瓦什夫妇看着他们带走了小瓦兰,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也许是后悔吧。从此这两家反目成仇。蒂瓦什大婶到处辱骂她的邻居,说她卖掉了自己的儿子,实在太无耻了。每天在哄夏洛的时候,她大声骂给邻居听,夏洛,我没有卖掉你,只有猪狗不如的人才会卖儿子。瓦兰家因为那笔年金,生活得很舒服,但也抬不起头。夏洛因为没有被母亲卖掉,也自认为高人一等。
在夏洛21岁的那一年,他正在田地里拼命劳作,突然有一辆金色的马车来到了自己的隔壁,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原来是小瓦兰回家了!全村人、镇上的人都过来了,大家都把小瓦兰当成骄傲,他彬彬有礼,风度翩翩,也值得大家的尊敬,村里鞭炮放了很多很多。
夏洛赶回家,怒骂自己父母是糊涂虫,说,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
他的父母默默流泪,嘟囔着,难道不卖你还错了?夏洛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
瓦兰一家正在庆祝自己的孩子归来。夏洛忍无可忍,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跺了一下脚,朝他父母嚷道:“土包子!”然后消失在黑夜里……
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我就想到《父母的心》。难道,轮船上那一对父母的选择错了吗?对于瓦兰夫妇的选择,我们是否也应该理解与包容?
川端康成截取了人性里最光辉的一个横断面,赞颂亲子之爱。而莫泊桑则把这个选择放在二十年的光阴里拷问亲情、伦理和人性。日本海上的夫妇可能会因为最终的选择而饿死自己和孩子;瓦兰夫妇在漫长的岁月里承受着良心的谴责,他们得到了光鲜的儿子,又能否真正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蒂瓦什夫妇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却每天被悔恨啮噬着,并最终失去了儿子。每一个选择都带着风险。把我们放在同样的情境之下,谁又能做出更聪明的选择?
还是一位网友说得好: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不悔的人生。
蒂瓦什夫妇的问题不在于当年没有卖掉儿子,而在于不甘心自己的选择。
也许,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情感与价值取向的问题。
在从小失去父母、极度渴望亲情的川端康成那里,情感的价值超越了一切,所以,哀愁的父母,伟大的心,让我们一次次感动。
在以批判现实为己任的莫泊桑那里,总是无情地把金钱与亲情放在人性天平的两端进行拷问,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无奈与人性的复杂,都在严厉逼问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那消失在黑暗中的,到底是什么?
把这两篇小说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意味深长。也更能体会到文学的价值——不是实用的,不是理性的,只是情感的,从而也是审美的,打动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