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拔牙,看到路边的报摊,觉得很新鲜,原来遍地都是的报摊现在却难得一见。心中不免纳闷,现在还有人看纸媒吗?
以前经常在报摊上买的杂志和报纸有《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偶尔会买《新周刊》、《新京报》、《看电影》,后来有了微信,慢慢地也就不再买纸媒了。
现在家里还有近二十本的《三联生活周刊》,舍不得扔掉,当时买这几本杂志都是精挑细选的。《三联》并不是期期都买,因为每期都有一篇深度报道的文章,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自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不感兴趣的尤其是科技类的或是金融类的,就不会买了。
如今类似“三联体”的文章都转战到微信上,有个新名词叫“新媒体”,但怎么看也不及真正的“三联体”。这种人人都能写的文章,只要开了公众号都可以自由发表。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对”三联体”情有独钟,就连自己写故事也以《三联生活周刊》上的小故事为标准。如果将来有一篇文章可以发表到”三联“上,那我真的觉得自己好像离作家也不太远了。
虽说现在文章遍地是,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写出文章来,但其实真正好的文章还是少之又少,有的时候只是为了写而写,很多都缺少人文关怀。新媒体这种形式让人人都可以变成”作家“,作者还是会以文章被发表在纸媒上、或是可以出一本纸质书为根本。
在纸媒风行的年代,自己曾经对网络文学有所不屑,如今自己也开始在网络上写作,但自己的目标仍然不是网络作家或者网络写手,成为一个真正的小说家、文字能够出版才是自己的理想。
报摊或者书店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代表,但如今报摊几乎消失不见了,书店也寥寥无几。大多书店都藏在商超里,几乎沦为了咖啡厅的附属品。许多书店倒闭,尤其是那些有特色的独立书店,比如书虫、风入松都消失了。
偶尔还会光顾书店,经常去的是单向街和三联,还有一家专卖设计类台版书的“言BOOK”和专卖文学类书籍的“三暮书店”。
单向街自不必多说,以人文类书籍为主,为了养活书店,许知远也是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最近还上了“奇葩说”。
三联本也一直保有自己的特色,但一个月前再去大悦城的那家分店时,发现竟然沦为与西西弗书店类似的水平,有质量的图书全都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取以代之的是一些畅销类的书籍。
书店里看书的人多买书的人少,有些人去书店只是为了坐在书店的咖啡厅里附庸风雅,或者为了带着孩子参加活动。
每次去书店,都会买几本书回来,尽管知道这些书在网上购买会打折,但是为了支持实体书店能够活下去,还是愿意以原价买回来。
说回到报摊,昨天见到的那个报摊是在西城区的老城区内,四环以外几乎已经见不到了。多年前,在地铁里还有书报亭,可现在也没有了。真不知道,报摊这种经营模式为什么会被限制。有人说影响市容,我倒以为,报摊会让一个城市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生动、同时也会增加就业。
以前经常在大悦城路口的那家报刊亭买杂志,渴了还会买瓶水、热了买根冰棍、饿了买根烤肠,但现在报刊亭早已消失得无踪无影。
北京这座文化古都随着书店和报摊的渐渐消失,也快变成文化沙漠了。
【无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