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红尘中,一句舍不得,造就了无数痴男怨女;佛法里,一句无所得,难倒了多少芸芸众生。
人生之苦,大约有四种:一是看不透,看不透人世间的纷争;二是舍不得,舍不得过去的精彩;三是输不起,输不起曾经的付出;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尘封的人与事。
每个人对物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即“存天理”;有的人能够正确对待欲望,有的人却痴迷沉沦,这就需要“灭人欲”了——即断舍离!
表面的断舍离,是提倡大家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戒掉客观存在的欲望,脱离对物质的执念,最后处于游刃有余的空间。
实质的“断舍离”,是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欲望洪流”,最后大彻大悟走向智慧人生。
可凡人终究是凡人,若是修行那么容易,大家都可以做神仙了。
所以,欲要断舍离,先得贪嗔痴。
举个例子。假设把贾宝玉与一个普通和尚,同时丢进风月场所,大家不妨猜测一下,首先沦陷的,是宝玉还是和尚?
毫无疑问,正常情况下,一定是和尚!
因为,做和尚的都要求摒除七情六欲,破除酒色财气,平日里和尚们通过诵经念佛,遵守清规诫律等方式,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
但越是这样,内心深处潜在的欲望反而涌动得更加厉害,违反人性必将受人性之苦。
和尚未能忘却世俗、未曾享受过世俗的快乐,导致他在美女面前的可控阈值也就越低,几乎属于一点就着型。
《水浒传》里的美女潘巧云,说过一句经典之语,“和尚最能淫”,可见大文豪施耐庵也深谙人性之道。
相反,宝玉出生在富贵人家,从小锦衣玉食物质丰盛,成天生活在美女堆里,莺莺燕燕环肥燕瘦早就看了个遍。
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享受的也享受了,美女对他的吸引力完全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这就导致他的可控阈值高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他完全可以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这位富家少爷大彻大悟之后,看破红尘跑去做和尚了。
同理的还有印度王子释迦牟尼,自小生活富贵,老王爷不惜花重金找来美女与美酒供王子享受,希望以此能够让王子留在皇宫。
可是这种旁人求也求不来的豪门生活,王子却过得无比厌倦,最后也出家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经历过,所以发现不过如此,也就放下了。
认识足够多的人,才知道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人应该远离;看过足够多的风景,才知道哪一座城值得驻守成故乡,哪一座城只能匆匆作过客;尝过足够多的美食,才知道哪种口味应该萦绕一生,哪种口味只能浅尝则止......
所以真正的断舍离,必得是在贪嗔痴之后!
每个人至少需要谈三次恋爱,才能无憾走进婚姻。一次懵懂,一次深刻,一次一生。经历了你爱的人,爱你的人,最终才能找到合适的人。
创业也如此,多数创客都要经历三次或者更多次失败之后,方能从中吸取经验找到生机,变为转机,最后走向成功。
当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初恋也有修成正果的,创业也有一炮而红的——那种麻将中百年一遇的“天胡”牌,则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