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的选择到底有没有对错?没有对错,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点:1、评判标准在于作出选择的那个人,所以作选择以外的人的看法是没有意义的;2、无法测量,当你作出选择A时,代表你至少放弃了选择B,这个时候你无法知道选择B的结果,因为你无法重置你在没有选择A时候的所有变量。
这就告诉我们选择的机会成本是如此的大,以至于我们在选择时候应该多么的小心谨慎,选择的依据和标准也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哪怕是“遵从内心”。
我将选择分为两类,一类选择主要影响自己,与他人关系很小;一类选择不光影响自己,也会影响身边一些人。例如:前者可以是保研和选择结婚对象(这个时候人们会想到在中国家庭里这可不光影响自己,但有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搞错了重点,或者对这个选择分错了类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新包办婚姻”),后者可以是创业者的决策。
对于前者,更多的遵从内心很多时候会作出更好的选择,而对于后者,遵从内心很多时候容易陷入武断和幼稚。
但即使是遵从内心,也不能被这四个字的表面意思所欺骗,就真的以为可以随心所欲了。在此之前你仍然应当做到准备充分,如果你是一个成熟负责的人。
准备充分可以来源于这几方面:1、寻找已经做过选择的不同方寻求经验和了解现实,免咨询对象的单一化;2、注意寻找的咨询对象是与你同等级甚至更高,同时能够清楚你的现状的,例如,你不能以一个二本研究生的现状来作为一个人大本科生是否要保研的经验依据,也不能向没有上过研究生的毕业于上世纪的父母寻求读研建议(但不代表不跟他们沟通交流);3、自己应该详细了解不同选择方向的信息资料,辅助自己做判断。
在认真完成上述三个步骤之后,也许你基本才能相信你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