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凤凰古城的印象追本溯源,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高中语文课本的节选,边城里眸动迷人的苗族姑娘翠翠引得思念再三。
学生时代一次大胆的出游成全了凤凰之行,从武汉坐火车到怀化,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在车厢里迷迷糊糊的睡着,凌晨的车厢时不时的飘过的泡面香味。到了怀化又坐大巴,绕着山路,开了三个小时,到达凤凰。
古城凤凰,有玉带子一般的沱江,春日夜里,五光十色的虹桥,倒影在沱江碧波荡漾的河水里。
早上,在晨钟悠远的钟声中唤醒,拉开窗帘就看见河对岸,在巨大木质风车下,浣洗衣裳的苗家女子,挽起裤腿站在石阶上冲洗被单。远处可见,晨钟笼罩在金色晨光里,晨起薄雾萦绕,会有感“山间有菩萨”的偈语。这是早晨的凤凰,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
午后行走在江岸的街面,日光照在人身上暖暖地,心,如温度恰好的蜂蜜柚子茶,酸里裹着甜,甜味又丝丝入扣。
虽然游人如织,挪不开脚步,但是每个人都是止不住的开心,如果用一首歌来形容,最适合的歌是黄铃慵懒声线,轻描淡写的唱着一首《痒》,
她是悠悠一抹斜阳
多想多想有谁懂得欣赏
他有蓝蓝一片云窗
只等只等有人与之共享
她是绵绵一段乐章
多想有谁懂得吟唱
他有满满一目柔光。。。
沱江江中矗立着石墩,石墩上绑上竹排,就搭成了简易的竹排桥,竹排桥只够两个人侧身通过。
熙熙攘攘的游人站在竹排上等待着过河,站在桥中心的游人面面相觑,侧身一步,你让我,我让你,有时候一不小心重心不稳,踉跄一步,扑通一声掉到江里,引得两岸的游人哈哈大笑。其实水面只没过腰线,见自己成为笑点,落水的游人不以为然,也哈哈一笑,又手脚并用的爬上竹排来。
凤凰城内行走的除了兜售的小贩是当地人外,大多都是游人,或者都是旅游玩乐的缘故,所以整个气氛都格外轻松欢快。
到了晚间时分,各家各户都燃起炉灶做饭,街面上到处都洋溢着家常油烟的味道,当地特有的熏肉做菜,不论是爆炒熏肉,还是熏肉丁炒饭,都是香气扑鼻,引得人食指大动。
饭后在整个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闲逛消食,隔着老远的姜糖店就飘来姜糖的甜辛。走近一看,做姜糖师傅正在门口将一大块金灿灿的姜糖,钩挂在铁钩上,来回翻搅。姜糖特有的手工工艺才促成了姜糖点到为止的甜味和隐约的姜辣。
又走了一段,遇见酒铺,稍微尝了一下甘甜青碧的猕猴桃果酒,酸酸甜甜又有淡淡酒味,装在葫芦形状的透明塑料瓶里,顿时让人想学一把《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腰间别一个酒葫芦走天涯,忍不住买上一壶带走。
到了晚上,沱江的一岸是热闹丰富的酒吧生活,像极了眉眼如丝的火辣女郎,而另一边是贩卖河灯的当地小贩和牵手挤在河边的游人情侣,造就的绮丽风景。如同,情真意切的青涩苗家妹子。
河边台阶上满满的人,眼见着,一只又一只点亮了的河灯顺流而下,火光熠熠。河灯许的愿,不是永世相爱,便是与我同心,相视的甜蜜一笑里,有姜糖里的甜,也自动忽略姜味的辛辣来。
我喜欢沈老的那段话,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后年龄的人。
沈老当年也是性情中人,这段话是给他的妻子张兆和的,先生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话。
当时先生是中国公学的老师,一见钟情于自己的学生,18岁的校花张兆和,给她写了很多很长的情书。
张兆和不厌其烦,投诉到校长办公室。当时的校长是胡适先生,胡适先生在了解事情后,只是不以为然的笑了笑,还要为沈先生保媒。好在,后来他们结婚,相守一生。
对很多人而已,先生是陌生的。和沈老同时代的鲁迅先生,以笔做枪,唤醒青年人热血澎湃的投身革命,所以世人都记得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可是沈老不同,他的心偏居西南一隅,写活了自己的故乡,凤凰,代表作《边城》,何尝不是虽身处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先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凤凰城内,有先生的故居。瞻仰先生的居住日常,或许会更了解凤凰古城的意义。
凤凰的美,因为清澈,更适合学生时代不知愁苦的出游,带着惊喜和好奇。撇开那些世人不喜的商业模式,天价菜单,强买强卖。我们能不能带着一颗自动屏蔽商业气息的心,手动搜索,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回来的最后一晚,穿过城墙下面拱形通道时,看见一帮背着双肩包的学生党,弹着吉他唱着歌,载歌载舞的模样,感染了如果我一般路过的游客,后来队伍越来越壮大,堵住了通道。以至于两边的游客都没有办法通过,索性站在一旁看着,群魔乱舞。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快乐,没有烦恼和忧愁。
我私心觉得,少年时代的爱恋,一定要牵着手逛一回凤凰,无所事事的晃着手,不说话,也能觉得甜蜜万分。在恰当好的年纪爱着你,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