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
那天雪很大
我不记得自己随风飘到了什么地方
世界都是白的
我只觉得自己落在的地方有些不同
那里有温度
但我什么也看不见
就只是在那里
有的雪花因为温度化掉了一些
我也跟着缩了缩身子
后来那里也凉了下来
这感觉令我舒适
innocent
纯洁的,无罪的
但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众所周知
化的最快的雪是最底下那一层
最脏的是那一层
为其他雪提供附着面的是那一层
雪过天晴
结成冰面
最难搞的还是那一层
可是雪花他不明白啊
我是纯洁美丽的化身
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是一件简单却极其困难的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门语言
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
有他独特的语法
要合乎一定的逻辑
特别的语言
甚至可以像《降临》里的一样预知未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古人造的字就非常有趣
言者,可诉、可训、可论、可许、可诫
亦可诽、谤、诬、谣、诿、谬、诟、讽、诈、讹
按褒义、中性、贬义划分的话
常见的这些言字旁多为贬义,其次是中性词
我不知道古人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
言语
多作恶
至于受害者 “谅” 与否并不重要
伤害是自始客观存在的
人们用语言来交流互动、表达情感
但它很复杂
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他不光包含具体的语言文字
还包括抽象的表达
手语、肢体动作是语言
人的五官也能说话
一张照片能讲故事
一个镜头也有他的语言
语言用得好
可以记录历史知兴替
可以写成作品给人以精神力量
可以作暗示疗法改变心态
还可以拍马屁升官发财
用得不好、不当
他就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
摧毁、践踏人的心智
杀人诛心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虽然这也取决于
这句话说出时的
人物、时间地点、原因、情景
但这句话会直观的印在一个人的脑海里
足以影响这个人
是走向新生
还是毁灭
但有的时候
语言也是浅薄无力的
舔狗再多
不如有的人一句早安晚安
安慰、鼓励再多
不如当面的一个拥抱
一段陪伴
我努力时刻提醒自己
不要把这篇文章写成“乌合之众”
也不要被故事剧情牵着鼻子走
后者是可控的
而前者是难免的
人们虽然有在控制网络语言的使用
却难改盲目的面孔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和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有点霸王思维的味道
我只相信我愿意相信的
那些猎奇的、荒诞的、颠倒黑白的…
近期触动我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双黄连断货
某报深夜发微博
#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这是我第一次对它表示失望
可能是出于给大众提供方法
本心属善
但个人发言尚需掂量掂量
何况一个国家级官媒
不顾大众心理
不顾社会影响
当下的社会环境,这种大V的官推
直接导致几分钟内全网断货
现在网上兴起了各种梗
童子尿、屎…应有尽有
也有人把其他传染病时期的“偏方”挖出来
博大家一乐
调侃的背后都是讽刺
官方无心,大众也无心
专家都说过
疫苗的研制,加上临床实验
各种审批程序
生产推广
不是三两天的事
需要科研人员个把月的研究实验
抑制≠预防、治疗
可人们宁愿信其有用
也要无视“是药三分毒”的副作用
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看微信
几个公众号都在发文呼吁、
民众不要抢购擅自服用双黄连口服液
中午我路过楼下几个药店
都挂着牌子
“双黄连售罄”
另一件是网民指责武汉公安
唐兴华先生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公众号上发布文章
站在刑法学的角度解释了谣言的相关内容
并分析了为什么
以医生为代表的8个人
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不是谣言
这篇文章言辞犀利、逻辑清晰
确实写的非常有道理
在这里我放上链接
“只要信息基本属实,发布者、传播者主观上并无恶意,行为客观上并未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对这样的‘虚假信息’理应保持宽容态度“
这段话想表达的观点是
这样的”虚假信息“传播在大众之间
可能会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可能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对此类的”谣言“保持宽容态度
体现了法律维护的正义价值
而对此的法律打击行为
反而会走向法律正义价值的反面
我对法律正义,法律精神特别感兴趣
所以唐先生的这些观点我都很认同
甚至还把这篇文章推给了我的朋友
但有一点我没想到的是
网民们居然以此为契机
转而攻击处罚造谣者的武汉公安
至于唐先生错在哪里
这篇文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下这篇推送第三节的内容
指出了唐先生的文章
虽然论证无懈可击
但”混淆了刑法和行政法的区别“
误用刑法解释了行政法规范的内容
”混淆了治安处罚和批评教育的不同“
“混淆了平时说法和国难当头慎言的界限”
“国难当头,大局为重,每一个公职人员都该慎言,都该考虑自己的言论和社会效果是否吻合”
武汉公安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唐先生的文章放在其他时候是肯定没问题的
但这种时候
这种文章就是一颗引导舆论的炸弹
把武汉公安推上了风口浪尖
使之腹背受敌
正面是缺少防护措施暴露在病毒的威胁中
背面还有舆论的利刃指着自己的脊梁
是缺少政治敏感性,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的
一个是官方媒体,一个是懂法的内行
一个发言不合身份
一个发言不合时宜
两者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没有深入考虑自己发言的社会影响
自诩“正义”的发言也可能是非正义的
我不喜欢“网上人多的地方”
(比如微博)的一大原因就是
任何一个人
都可以对网络上另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评头论足
并且这种评价是公开的
当然我不针对微博
因为像贴吧、论坛、小视频这些
人人也都可以发表评论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谨言慎行
这就可能因为
一两个人的起哄
导致整个网络戾气很重
两个人从未谋面
也未曾深入了解
却仅凭着网上不经考证的风评
形成了自己的第一印象
然后成了偏见
哪怕最终被评论者洗白
评论过的人也早都树倒猢狲散
久而久之
网友像墙头草一样被吹来吹去
发觉自己被玩弄
又挥起自己的刀
向弱者更重的砍去
不要和xx争
xx才和xx争
解决问题往往都有有更温和的方式
而对于那些油盐不进
仗着武装了网络电线鼠标键盘的
也不要与他斗
越是有人与他争辩
他越是坚定自己的信念
甚至还可能反过来
把自己当做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爱情公寓的22集非常有意思
公寓里的人都深受网络水军的伤害
一次次反击也都加倍打回自己身上
虽然最终一行人揭露了两位“贾老板”的丑恶嘴脸
然而有些事物是不会因此而恢复的
比如受伤害的心灵
名誉和经济上的亏损
甚至那些死去的人
都是不可挽回的了
只希望,在一次次真相的翻转之后
尴尬的网友
能够在准备敲击键盘
恶意相向的时候
有所犹豫
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
哪怕只是犹豫一瞬间
那天雪很大
我本是告诉过他不要出门的
他不听,后来她也要寻他去
我在窗户看着
他俩一点点消失在白色之中
我能想象
外面那刺骨的寒风
吹过耳边的呼啸声
我隔着窗户看着
屋内的温度令人安心
窗外白色几乎淹没了整个世界
却格外的平静
也希望这篇文章
让我们变得更温柔待人一些吧
后话
我一直很头疼的是
怎么给要写的这篇文章定调?
从哪里切入观点,最后要把话收向哪里?
批判和肯定兼皆有之是无疑的,但该倾向哪里?
文章不可能把所有角度都讲清楚,又该取谁舍谁?
但其实没有最优解
乌合之众和网络舆论
联系很大、密切
但我总觉得不能放在一起说
拆开来讲
可能会产生1+1>2的效果
所以避而不讲大众盲目的心理
有人跟我说
看了我在开头和文末放的两段文字云里雾里的
好像是有点
其实我想一带而过的是
网络舆论吃瓜不嫌事大的心态
还有就是
很多人自以为能在一波一波的网络暴力中幸存
但不是这样的
我不太赶得上潮流
这部剧应该是去年就火了好一阵
不过没关系
(这里还要点名鸣谢小王同志给我推荐的《三年A班》)
那些美好的
哪怕几经波折
时间会把它沉淀出来
时间才是最好的良药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的文章
结构不是很清晰
文字也很多
如果不能产生共鸣的话
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谢谢你能读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