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与难文浅教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例学习心得
一、课文背景
六下第四单元 人文主题:志向与心愿,语文要素:关注人物神态、言行、外貌的描写,进而体会人物的品质。王老师的每次教学都会依据年级、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来确定教学重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学法补充
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任务的品质。
三、 教学难在哪里?
(一)难在人物背景的感知
(二)难在人物形象的把握
(三)难在人物品质的体会
(四)难在人物精神的传承
四、教学策略:
(一)删繁就简集中目标
核心目标:紧扣文艺录文体的基本特征,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坚定信念、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条件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
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4.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先烈的革命事迹,受到一定的感染。
(二)整合习题随堂落实
课后习题全部融合在教学中,这是王老师一向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落实的好方法。有机的融入而不是生硬地插入,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王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创造性地融入,这一点值得反复琢磨。
(三)围绕人物还原比较
1. 找一找: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表现。
2. 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大钊有这些反常表现。
3.写一写:从这些反常表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着怎样的品格。
这个自学人物的构建很值得学习,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人物描写的学习中借鉴使用。体现了梯度、层次和递进,一下子把人物的轮廓拎了出来。
(四)难在人物精神的传承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段话在教学中被反复强调,在换语境中反复强调。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升华,我看到了一种方式来落实中心,可以拿来借鉴。
五、拓展写作
在最后的写作环节,我又被触动到了。王老师的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想得到写李大钊的心声也许不足为奇,想得到写李星华的心声的也许习以为常,但是王老师让同学们分角色,一半同学写一个角色的设计让人动容。听孩子们的文章的时候,我的眼眶里饱含热泪,真是一堂好课啊,学生和老师们都被感动的。
六、点睛升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在最后给了我们一个记忆深刻的升华。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路,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特别是在古诗里会更有一番体会。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导入和结尾时用古诗来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