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天气,闷热难耐。丝丝不绝于耳的蝉鸣更增加了夏日气氛。每一个夏天,回忆中我们忘不了的是蝉鸣。对于蝉,人们爱恨不一,有爱它的,感觉夏天没有了它们的叫声会显得寂寞,它们是夏天的最美歌手;也有人认为,酷热难当,它们的鸣叫更让人汗流浃背,心烦意乱。
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们。美食家说到蝉,会津津乐道知了猴的营养价值,说它们是“唐僧肉”,高蛋白高营养,对身体滋补极佳;中医会关注知了猴的药用价值,说它蜕的皮清热解毒去火,治疗外感风热、咽喉肿痛有奇效;生物学家关注知了的一生,幼虫生活在土中,吸食植物根部汁液,蜕皮5次历经若干年长大后钻出地面,蜕皮后成知了……不一而足。
而在传统文化中,它有着很多美好的象征意义。蝉这个物种应该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现,商代的青铜器上就有蝉的幼虫—知了猴的形象。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复活和永生。古人估计也是看到蝉的幼虫能长期生活在黑暗的泥土中,从泥土中爬出,感觉它和土地分不开,它的生命力顽强,它能在泥土中生存,正如死后入土的人,期待他们也像蝉一样复活,故而赋予它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吧。
蝉总是在高树上鸣叫,古人认为它们以露水为生,餐风饮露,因此又赋予它们高洁的象征意义。古人常以写蝉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蝉栖于高枝,不食人间烟火,当然属于清高一型。
唐初的虞世南在《蝉》中写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唐代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托物寓意,立身品格高洁之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当时的骆宾王因与武则天政见不和,触怒了武则天,遭诬陷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写蝉也是在写自己,浸透着高洁却无人赏识的忧愤。
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而自己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作。
伴随着整个夏天,蝉总是不知疲倦地高歌,为大自然增添浓厚的色彩,为夏天留下永久的回忆。这个被誉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小小鸣蝉,为生活增添了诗意,增添了人们关于夏天的回忆,更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