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感受:对于书中提到的如何看待历史的观点很认同。对于作者对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华主义史观的批判也很支持。读历史时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带有滤镜,但是时刻牢记这一点,也对多角度多维度的考虑问题有所帮助。
从中央欧亚的角度讨论丝绸之路、唐帝国、当时的西域和北方、安史之乱、以及贯穿这一时期的粟特人活动及影响,对于习惯了中华视角看唐朝历史的小白来说,增加了看待了历史的角度和思考的维度,是很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一本书。
个人觉得作者为了批判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华主义史观,而不自觉地过于强调欧亚中心史观。某些观点和结论不够严谨,给出的史料和论证过程不足以令人信服。
1. 抛开书中对丝绸之路,以及中央欧亚中心的探讨这些具体观点,作为历史小白,很认同作者关于学习历史的终极意义在于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无论人种、民族,还是语言、思想等,均没有所谓纯粹的东西,这些都是长期混合形成的历史性产物,因此没有任何优劣差别之分。”
“当统治者企图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扩大势力时,“国民”就被放在了优先的位置;相反,当在文化方面希望独立时,“民族”则成为首选。现代所有的民族纷争其实都孕育于这种矛盾之中。另外,民族主义者及国家主义者想贬损政敌时,则经常使用“卖国贼”这类词语来威吓对手。”
2. 这本书是日本人眼中的丝绸之路与唐帝国,为中国的历史小白提供了看待历史的不同角度。开篇首先提出了本书的目的,也就是作者倡导的观点:“从中央欧亚大陆的视点,即既非西欧中心史观又不同于中华中心主义思想的视点出发,尝试着雅俗共赏地叙述丝绸之路与唐帝国的历史。对于中国的历史小白或者业余历史读者来说,所处的文化环境、从小的历史教育以及阅读的国内历史书籍,对于历史的认知很难摆脱中华中心主义。因此,本书中作者认识到西欧中心和中华主义中心史观的局限,尝试从欧亚中心展开,包括游牧民族集团和丝绸之路来重新审视世界历史,并以粟特人为主要切入点。对于历史小白来说是很新鲜的角度,对于既往获得的历史知识会有新的理解和思考。而这些启示,是方法论层面的,与是否认同作者的结论无关。
3. 提出了丝绸之路非线状,而是面状,并且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连通东西,同时向南北延伸,可以称为“丝绸之网”的观点。对于历史小白来说,以前对丝绸之路的印象仅限于东西方的交流,而这个观点还包括了北方游牧民和南方农民的交流。而在这个交流的网络中,东西、南北有“香料之路”“白银之路”“黄金之路”“毛皮之路”“玉石之路”等等,而“丝绸之路”,最初只不过是所有这些交易线路中的一支而已。只是在上述各特产中,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丝绸之路”是这种东西南北交易网络的一个代名词。这个概念,更加突显了这个区域的重要性。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从汉朝到唐朝期间,中国对丝绸之路的参与和影响。
4. 提出唐朝不是汉民族国家。从北亚史、中亚史甚至是中央欧亚史的角度,唐代的汉民族、汉文化与秦汉时代的汉民族、汉文化是不同的。进而视唐朝是鲜卑国家或“拓跋国家”。对于历史小白来说,由统治者的血脉,而不考虑治下的民众而重新定义唐朝的民族属性似乎稍有狭隘。但是,将隋唐的兴起放在整个欧亚中央的视角、并从游牧民族的兴衰历史这一背景下讨论,是对我们学习的纵向线性历史的横向补充,对于扩展视野和思考维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进一步提出唐王朝的建立与匈奴也有关系,给出的证据是石见清欲的研究:一,据说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身长两米,是一个轮廓分明的美男子,所以身上可能有白人血统。而在所谓五胡之中,只有匈奴和羯具有白人血统的可能性大。二是史料说明在当时的鄂尔多斯地区一直存在持续游牧生活的匈奴集团。
李唐还有匈奴的参与,这是第一次看到,以后看其他探讨唐朝的书要留意。不知道是广泛接受的观点,还是日本学者的一家之言。在这本书中,如果不是作者简化了引述的论据和论证,那么太多的据说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也未免草率了。
5. 重新定义了安史之乱。同样是在中央欧亚中心的视角下,安史之乱不再局限于唐朝统治区域内的藩镇叛乱,不止是唐代历史的分水岭。而是游牧骑马民族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经过漫长的岁月中游牧民势力对富饶的农耕地带的掠夺、征服,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同化过程中,反复上演着成功与失败。而到了10世纪前后,游牧民族终于积蓄了用少数人来稳定统治众多农耕民和都市民人口的方法和实力,其基础是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和基于丝绸之路的财富积累,加上“北方”势力处于能够构筑一种通过文书行政来直接或间接地统治“南方”的阶段。而安史之乱,在这一大背景下,成为了10世纪欧亚大陆变动的先兆,即游牧民族成为征服王朝的大趋势。安史之乱的失败,只是这一大趋势有其波动过程,在8世纪时条件尚未成熟而已。而后期的辽、元、清,是这一波动趋势的延续和成功。
对于历史小白来说,从游牧民族整体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可以和我们熟知的从唐朝角度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融合、比较,增加看待历史的角度和思考维度,是很珍贵的体验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历史知识是没办法做到百分百客观的,它们都是我们透过凹凸镜所看到的表象。但是了解不同观点切入的不同角度,去思考不同的人提出自己历史观点的依据,是很有意思的。
6. 书中关于中央欧亚的论述,基本是以粟特人为切入点并贯穿全书的。他们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的作用不仅限于经济流通、在文化、军事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粟特人带来的粟特文几乎原封不动地变成了回鹘文,而回鹘文到了13世纪则成为了蒙古文。到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少许加工改良,蒙古文又变成了满洲文。因此可以说,甚至连中央欧亚型国家的清朝也承袭了粟特文化,而内蒙古自治区所使用的蒙古文正是留存至现代的粟特文化遗产。”
在作者批判西欧中心和中华主义中心,倡导中央欧亚中心的历史观下,将论述的重点放在现以消失的粟特人在当时的辉煌,其对唐、西域以及突厥、回鹘的影响,是对的。但是历史小白在通读本书的过程中,慢慢的会有作者为了过于突出粟特人的作用,而去刻意寻找相应的史料来证明,而不是在研究这一阶段史料过程中慢慢发现并得出结论。
比如,作者在前面论述了胡旋舞应该来自粟特,后面又考证出突厥有着能够教授和学习粟特胡旋舞的文化土壤,所以,“即便从唐朝宫廷的角度来看,突厥宫廷的文化水准也不落后”。这里,读者没办法理解的是:为什么会胡旋舞,就能说明突厥宫廷的文化水准呢?
还有下面这一段:“倘若我们假定在这些作为回报的商品中有大量奴隶的话,那么多年的谜团就可以迎刃而解。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从西域迎来了许多艺人、音乐家、画家、工匠、医生等,促使了文化交流之花的绽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草原游牧民世界里也应该有着相应的豪华生活,所以即便出现下面这样的场景也绝非不可思议之事:在铺设着绒毯,覆盖着高级锦绣的漂亮帐篷之中,衣着华丽的王公贵族及其妻妾们用金银器和精美的玻璃杯,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欣赏着西域传来的歌舞音乐以及杂技表演。与中国的宫廷一样,在草原上也是既有从事歌舞音曲行业的奴隶,也有因其美貌而成为妻妾的奴隶,西域的音乐以及各种文化也深入渗透到了草原的贵族们之中。”
多年谜团的迎刃而解,是建立在这一连串的“假定”、“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应该”、“所以即便出现下面这样的场景也绝非不可思议之事”。在这样的历史书籍中,这种推论对读者来说,也是很迷惑的。
为了证明草原游牧民世界的文化也是很发达的,来证明这些发达的文化是粟特人所带来的。而这种证明都是假定。这样的情况书中有不少。有可能是作者是有严密的论证的,但是没有清晰的表现出来;也有可能是为了急于证明自己的论点,却没有办法拿出切实的论据。作为历史小白,只能记录下来,以后看到类似的书籍会留心比较其他的史料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