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功能深度分析
- 标签是一种关键词,在于对某一对象(文章,blog,书。专利等等)的知识进行浓缩;
- 标签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的存储、联系。这个观点对于人脑和电脑同时适用。利用标签进行信息存储,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检索。而此外,人的大脑进行记忆的模式是一个图的形式,每个标签可以作为图中的一个节点,不同标签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图中的连接。
- 标签的使用。标签的建立方式有很多种,这就肯定会存在有的高效、有的臃肿。那么怎样的标签使用会比较高效呢?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确定的答案,可能会和每个的思维习惯、知识体系有关。但有几点比较广受认可的原则:
- 多层分级模式
文献管理软件
看了不少文献了,但文献管理一直都是一个比较令我头疼的问题,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对我胃口的文件管理方法。简单的介绍下用过的几款文件管理软件。
-
EndNote,Mendeley,等
这类文件管理软件其实是操作系统基本文件系统的一个扩展。支持新建文件夹,可以查看文献的详细信息,提供云同步等。其中Mendely是我比较喜欢用的。Mendeley支持将本地文件导入Mendeley中,并且可以监控某个文件夹,这样就可以自动更新。这一点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我的文献阅读方式主要从网上下载文献到本地,然后阅读。如果不支持以上这一点,就要重复下载文献,并且手动更新,这种方式会大大降低效率。
关于参考文献(Reference)的支持功能,我觉得这几个软件太过夸大了,虽然不可否认确实做的不错。因为reference只有在一个阶段研究完成进行写作时才会用到,而往往这个阶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时间,真正影响体验的并不在此。而在于更好的梳理知识框架进行研究。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这一类软件做的不够好。 - Docear
Docear这个软件算是文献管理中的一个另类。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文献管理软件,而是结合了思维导图的功能,可以将各个文献放到一个思维导图中,和其余的知识构成一个整体。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很方便地分析各个文献之间的关系,建立知识框架。此外,它也有监控某一文件夹的功能,可以进行自动更新。这一点确实很喜人。
但是,这个软件有一个不足之处。其实也不能称之为不足,这和我的使用习惯有关。因为经常浏览博客,技术论坛等,我习惯用印象笔记(Ever note)将看到的文章截取下来。慢慢的,我在整理思维导图的时候也在想,能不能也用Evernote进行同步,这样可以随时复习(想法很美好,虽然很少用Evernote复习,但是放在Ever note上我就觉得很安心。)然而,Docear并不支持Evernote。目前,所有的思维导图软件,支持的好像只有Xmind,因而,我就弃掉Docear,来到Xmind阵营。但是,Docear文献管理的功能我也不得不抛弃了。
这些是我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全部经验。到目前,还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实现我的既能有效管理文献,又能构建知识框架这一想法。退而求其次,用两款软件协作实现这一目的也可以。但是,还是没有,如果非要这么做,我就不得不同时使用Mendeley,Docear,Xmind,Evernote几款软件,这回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得不偿失。 -
Xmind+Evernote
转到Xmind阵营之后,发现Xmind确实有很多喜人的功能。首先,丰富的模板库会让你的思维导图看得非常顺眼,也使我用的乐此不疲。其次,Xmind可以同步到evernote中,这样我可以在多台设备上共享我的思维导图。例如,在手机版上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复习。最后,使用了Docear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在琢磨Xmind能不能也实现将文献加入思维导图,从而进行知识整理。刚开始因为Xmind中并没有Docear中直接监控一个文件夹的功能,所以我放弃了这个念头。后来我发现,Xmind中的节点是可以添加附件的,如果把文献当作附件对待,那不就可以生成一个包含文献在内的思维导图。
引文分析
这两天看文献时发现百度学术的文献分析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建立知识框架这一构思。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研究趋势分析,关联研究,学科渗透,相关学者,相关机构等。
这几张看到的第一眼就让我爱上了,于是我就在想Mendeley中要是能够加入这个功能就太棒了。然而,并没有。Google Scholar中要是有这个分析功能也挺不错,但是还是没有,google scholar我一直很看好,为什么这一次怎么没有跟上大数据分析的潮流。这让我很抓狂,抓狂之后,我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我还是自己实现引文分析的工具。
首先我就去找现有的轮子,而不是重复造轮子。于是我发现了SciMat这个工具。嗯,我的进度暂时到此为之,等我有进度之后会再来更新这篇博客。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