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读者做了些交流,有些朋友反映弈何文章写的太深奥,看起来比较吃力,或者看不懂。其实这说明了我水平不够。要把一件事情比较清楚的讲明白,首先是对讨论的这件事情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加接近真相,如果你自己都离真相相差很远,这时候去谈论,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误导。当然也不能够因咽废食,因为没有掌握真相就不敢讲,讲是最好的学,边讲边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悟性的人,同样的问题能够越讲越清楚,越明白。每次都有更深入、更正确的新认识。其次要会深入浅出,对某个方向精通的时候通常能够做到一生二、生四生八、由简至繁,由浅至深;而对其理解再上一个台阶就是化繁为简,再然后就是无招胜有招,所以张三丰传张无忌剑法时,张无忌全忘了,才算学到了剑意,学到了精髓。熟能生巧,经过练习,弈何希望能做到微言大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写作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传递只能意会的最高意境,这也是弈何的追求。
年轻的时候,弈何隐约有个想法,最近的阅读写作,让我的思考更加清晰,今天和大家聊聊。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拥有极大的潜能,尚未被开采。
在生理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比如占全身血管总长度90%的毛细血管,一般只有1/5在发挥作用。肺脏中的肺沟,经常使用的也只是其中小部分。平静状态下正常人心脏每分钟约输出5千毫升血液。疾病使之减少到1500毫升,仍能维持生命。剧烈运动时,却可达2万毫升以上。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高达3万5千毫升。人的很多系统系统,潜力都是巨大的。
在智力方面,人脑大约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而经常活动和运用的不过10多亿个。有学者认为,健康人的大脑,如果一生中始终坚持学习,那么它所容纳的知识信息量可以达到52亿多册书的内容。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一些突破人体极限的事件,如曾有位30多岁的母亲为了营救失控的汽车车底的孩子,硬是从前面把车抬了起来.......
汽车的日常行驶速度,大大小于其最大设计速度。也就是说,汽车也是有很大潜力的。那汽车为什么不能按照他设计的最高时速行驶呢?很大的原因是路况,交通规则和驾驶员的能力,而高速公路上,汽车能够明显加快速度。
所以,人具有很大的潜能,大多数人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其原因包括,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家庭条件、抚养条件、教育方法、经济条件、志向、信念、自己成长的选择路径...所以中国人总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择业七择偶,八交贵人九养生。人要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需要内因外因相互配合。
弈何认为更好的发挥潜力是有规律的,有两点很重要:志向和路线。志向、愿景、梦想、是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和追求的目标,这个必须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要对自己诚实。没有目标的人,难以聚集力量形成突破:要有相信的、要自信。有了信、念后接着就是行,行就有具体的路线,在发挥自己潜力上,对内需要建立优势心理,并保持自己始终处在愉悦回路的正反馈循环,对外需要寻找、加入、建立让自己一展所长的平台和组织。
在《虚拟微世界让我们快乐的套路》一文中,笔者讨论过愉悦回路,即一套以神经内分泌为核心的奖励系统。当一些特定事件转化成信号刺激引发愉悦回路后,我们产生快乐、愉悦的生理反应。在这种奖励下人们愿意不断的做这些事,以激发愉悦回路。
利用愉悦回路建立正反馈循环,有几个关键词:优势心理、天赋、兴趣。
人是生而不同的,从DNA,智商、成长经历、亲情陪伴、心路历程、到资源配给。天下没有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有的人对情感信号特别敏感,察言观色能力强,能够感受、影响别人的情绪变化,处理人际关系得心应手;有的人在逻辑思维上有天赋,能够井井有序,有条有理的推衍事物的发展;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能够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善于发现共性,找出规律;其他还有善于运动棋牌博弈的、在图形绘画上有天资、语言和音律上拿手的......每个人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特长。相关脑域更加发达,兴奋活跃程度更高,学习相关内容的时候效率往往比其他人高出很多。
李玫瑾老师认为除去遗传,人幼年时的养育经历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天资、个性和发展方向。从三岁前的关爱、依恋、到12岁前的教育、训练...
例如3岁前得到更多家庭关爱,特别母亲作为自己主要抚养人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感情连接能力。而相对缺乏关怀、爱(唠叨)语言环境的小孩,成长后更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上,但人际关系能力偏弱。总之从受精卵开始,不同的生长、成长经历将在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逐步积累不同的能力。但上帝对每个人都是相对公平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得有失。
天赋不同,发挥潜力的具体方式也有所差别。郑观应《盛世危言》曰: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可以发掘人的自身潜力,甚至超越极限能力。 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格外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深刻,思维活跃。弈何认为,在生理基础上,兴趣与人类的奖惩中枢相关联,认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够直接启动自己的愉悦回路, 通过多巴胺的分泌使得自己获得奖励。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从而进入,认知、实践、愉悦、进一步参与认知、实践、愉悦的正循环,在外在表现上,出现:沉醉、费倾忘食、专注、投入等行为。
此外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
兴趣还是可以培养的。这里弈何推荐一篇技术贴:科学实验证明,原来这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最佳方式!文中,作者主张基于天赋和环境选择兴趣方向后,利用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建立需要培养行为与愉悦回路的强关联,然后介绍了一些技巧,比如好学生是夸奖出来的,将大目标分解通过目标的不断达成累积优势心理,利用仪式感增加精神奖励效果......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在培养兴趣上,要注意避免其他行为对愉悦回路的竞争,现在很多小孩对游戏的兴趣远远大于读书的兴趣,就是因为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对愉悦回路的刺激难敌光怪陆奇、妙趣横生的虚拟微世界。所以控制刺激的强度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现象,研究使用虚拟世界培养兴趣的方式方法:微世界,个性化素质教育的神器。
在兴趣的养成是,形成优势心理很重要。优势心理应该包括自信、兴奋、目标明确,对实现目标有强烈的成功渴望,成功体验与成功把握。在天赋、特长的基础上培养兴趣是最容易形成优势心理的。
综上人们学习自己想要学的,而非别人认为他们需要学的。因此用兴趣引导自己的学习是大幅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手段。最好的策略是在特长和兴趣的交汇点上,在最容易形成优势心理,建立愉悦回路的领域,持续发力。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能够选择又是自己特长,又是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自己工作的人是极少数的幸运儿。
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做的是我需要的,而非我选择的事。这两者差异很大,“我需要”是被动的,“我选择”是主动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需要是一种不充足的状态,我们想要得到自己没有的。而选择是一种充足的状态,选择我们真正想要的。很显然,相比我选择,我需要的事情是很难真正投入的。所以也难以建立优势心理,难以进入愉悦回路,更加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于是大多数碌碌无为的人就产生了。
那么怎么办呢,除了借助前面讲的信、念之类的力量外,还有没有办法。
弈何最近接触了一些佛教的智慧,也很受启发。这里介绍佛教一个空的概念,有一种理解:空是指事物的不断变化,不断解构。那么当把一件我们并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事情去变化,去解构,其实大多数情况通过细分能够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元素,那么在权限内,把这部分真正感兴趣的元素干好,干漂亮。相信这件事情会变得不一样。同样的思路做好每一次,慢慢就会建立优势心理,得到别人认可,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举一反三,事物可以这样空,同理人也同样可以空,这样您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还有烦恼会不会少一些。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同意的朋友请举手,就赶快展开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