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放假第一天,我连着看了两部电影,分别是《红毯先生》和《热辣滚烫》。这两部电影的主角一个是刘德华饰演的大明星,有型有款,事业有成;一个是贾玲饰演的女屌丝,体重超标,没有事业。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情场失意,一个和老婆离了婚,一个和男朋友分了手。
《红毯先生》讲述的是养尊处优的大明星为了拍好电影,主动放下身段,到农村体验生活,一路从喜剧、闹剧发展成悲剧,影片拍摄也因为各种人为事故被迫终止。
坦白说,这部关于成功人士因为坚持传统的价值观,不幸遭遇失败和挫折的电影,很难引起我的同情和共鸣,反而让我产生“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感慨。并且整部电影结构散乱,情节牵强,人物对白还采用双语模式(一会儿粤语,一会儿普通话),真是让人既费眼睛又费脑子。
也许导演的初衷是为了拍一部讽刺幽默类型的喜剧片,无奈和剧中的男主角一样出手过猛,用力过头,想要表达的话题太多,反而适得其反,戏里戏外都跑偏了。
幸好我先看的是《红毯先生》,后看的是《热辣滚烫》,就算前者不符合预期,让人失望,但情绪好歹是低开高走——后者既接地气又充满激情,带来的是远超预期的惊喜。
《热辣滚烫》是贾玲自导自演的第二部作品,和她的第一部作品《你好,李焕英》一样,这部电影也和导演本人互相成就。虽然影片中讲述的故事并非她自己的亲身经历,但她却努力和角色保持“同步”,不管是减重还是练习拳击,她都亲自参与,决不来虚的。
其实在修图、美颜工具盛行的时代,贾玲完全不必用“修理”自个儿来适应角色,但她却偏要给自己出难题,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先增重四十斤,再减重100斤,个中艰辛和痛苦,我确实难以想象。
就我自身的切身体验来说,前年通过购买三甲医院的健康管理服务,费了老大劲儿,在医生的监督和督促下,才在三个月内减重20斤,并且一直保持到年底。第二年没有续费,以为光靠自己能够保持住来之不易的成果,结果体重很快反弹,等过完今年春节,体重回到下降前的起点应该是大概率的事。
所以当我在大银幕上猛地看到减重100斤的贾玲时,完全可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脑子里想的是——剧组专门找的替身演员吧,或者使用现在流行的AI工具制作了仿真虚拟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是贾玲本人!
直到我看见片尾出现的彩蛋——贾玲的减重日记(详细清楚地记录了她这一年来的体重下降经过和心路历程),我才相信正是贾玲本人从头到尾演完了整部电影,连学习拳击也是自己亲历亲为,并且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一旦体重稍微有些反弹,她还会责备自己。
和她对自己的狠辣程度相比,刘德华为了拍农村戏,到乡下甚至猪圈体验生活,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不过,现在的影视行业也真够卷的,明星们纷纷拿自己“开刀”,不是“修理”自己,就是牺牲个人形象,毕竟只有市场票房最珍贵。
影片中第二辛苦的要属男一号雷佳音,他在和减重前的贾玲搭戏时,既要抱她转圈,又要托举她练习单杠,还要在车灯的聚焦下小便。好不容易等到贾玲减掉100斤体重,影片中又没有他俩“亲密接触”的戏了。说句良心话,他的“牺牲”也蛮大的。
其实影片最打动我的还不是充满个人奋斗色彩、又燃又励志的片段(贾玲饰演的女主真正走上拳击之路),而是比较丧的那些片段(女主在家躺平和外出打工阶段),她当时正处于体重巅峰和人生低谷,遭遇到各种人情“事故”,孤立无援,冷暖自知。
并且这些“事故”无论搁谁身上都是戳心戳肺,轻则要病,重则要命的。不管是亲妹妹的冷言冷语,还是前男友的冷漠决绝;不管是教练的冷淡疏远,还是表妹的冷酷无情,都足以把人压垮,让人绝望和看不到未来。
好在女主体胖心也宽,在她所珍视的人都不把她当回事以后,在跳楼都死不了的情况下,开始触底反弹,不再自暴自弃,也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
从女主的遭遇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同理心太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照顾他人的感受,就很容易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边缘化,并且被照顾的人也会觉得理所当然,不会珍惜对方的情感和付出。
还是那句话,做好人需要一定的实力。女主在没有顿悟和成长之前,只有重量,没有份量,身边的人都看不起她。她的善良隐忍并没有带给她什么好运(桃花运就更别提了),反而让她的生存处境日益恶化,直到最后把自己逼得退无可退。
在旁人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多余的人,有她没她并不重要,偶尔需要的时候可以当个工具人用。她对别人倒是全心全意,但别人对她却是三心二意,甚至无情无义。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她个人的悲哀——你越不强大,身边的坏人越多。
所以《热辣滚烫》既能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真相,又没有让我们彻底失望,顺便还给我们打了强心针——不管人生境遇多么糟糕无奈,都不要放弃自己,努力寻找出路,让自己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