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戛纳爆款,李沧东导演的《燃烧》也曾一度刷爆过我的豆瓣。
李沧东导演的电影往往会挖掘一些人性的,心理的,隐秘的东西。
他在《燃烧》中提出了一个议题,“little hungry”(小饥饿)和“great hungry”(大饥饿)。小饥饿是一般的饥饿,吃饱穿暖就可以解决,大饥饿则是为生活意义而饥饿的人,需要解决我们为何活着,人生有何意义,需要解决我们内心的空虚,用自己的方式达到心底的平静。
除了哲学家和艺术家,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会去思考great hungry,只有电影会把它当个议题细细剖析。想当作家却只能出卖体力生活的钟秀,街头促销女孩惠美,盖茨比般的富人Ben,他们经历不同,心底却都有潮水,现实生活如谜,他们渴望解开谜题。
钟秀
钟秀中文系毕业,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却迟迟没有动笔开始写作,他想写小说,却不知道该写什么。
在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之前,钟秀需要养活自己,影片开头钟秀就扛着一大包东西穿过街头,和民工没什么两样。
钟秀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父亲官司缠身,这官司和父亲的易怒症有关,正是父亲的易怒症,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钟秀小的时候,妈妈就因此出走,只留下他与姐姐两人。钟秀成长的过程之艰辛由此可见。
生活对于钟秀来说,本来是没有什么希望和意义的,直到惠美的出现。惠美的出现,带来了爱情的曙光,却也如一道光般短暂,这爱情折服在Ben的跑车和别墅下。
把爱情当作对抗生活的手段注定是一场南辕北撤的尝试。惠美的爱情没有让钟秀找到生活的意义,反而随着惠美的消失将钟秀一步一步置于疯狂。
惠美
惠美从事街头促销的工作,和钟秀一样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但她会学习哑剧,会攒钱去非洲旅行,这是她对日常生活的逃离。
惠美在学习哑剧表演,并在钟秀面前展示无实物表演吃橘子,她说这样一来,只要她想吃的时候,随时都能吃到橘子,表演的诀窍是忘掉这里没有橘子。
那么所谓生活的意义是否也都是人们这样想象出来的,只要你甘愿相信,就能忘记现实,怀抱自己的构建的信念过完一生。
惠美攒钱去非洲旅行是为了去看看“greathungry”(大饥饿),在人类的祖先喀拉哈里沙漠的Bushman们曾通宵跳舞来寻求生存的意义。
当他从非洲回来后,在Ben的富人朋友中展示饥饿之舞,得到的只是起哄和不屑。
在钟秀家门口的田野上,夕阳下,万物寂静,树叶随风舞动,惠美脱掉衣服,双手举过头顶,她又跳起了饥饿之舞,天地之间是她寂寞的舞蹈剪影,极致哀伤。原来“great hungry”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和别人没有关系。
Ben
钟秀说Ben是那种“不知道在做什么,很有钱,谜一样的年轻人”,钟秀称之为盖茨比。他什么都有,内心却无比空洞,他没有流着泪哭过,体会不到什么叫嫉妒,他迫切需要燃烧,需要听到骨骼深处响起的贝斯声。
也许是拥有的太多,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证明自己在活着,于是他和下层女孩交往,吸食大麻,甚至杀戮。
可边际递减效应会逐渐吞掉所有的快感,当他杀到第十几个女孩的时候,再重复下去骨骼深处的贝斯声只会越来越小。
所有他有意将杀掉惠美的线索一点一点透露给钟秀,给危险加注,直到钟秀将刀刺进他的胸口,他才解脱般地抱住钟秀。
影片中三人都受困于现实,用各自的方式在寻找“great hungry”,但最终都以悲剧结尾。是不是说明生活的意义本身就是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无从追逐。
加缪说,人在面对艰难而机械的现实生存的时候,每天都要按照一个节奏和生活模式来生存,必然要产生出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的荒诞感。但这种荒诞感其实是无法解决的。
是否真像尼采认为的那样,人类生存没有意义,目标,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也许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
关于电影本身,已经有无数人在分析电影的隐喻,惠美是不是死掉了,Ben有没有杀人,钟秀接起的那些无声电话是谁打来的?好的悬疑电影就是这样,角色在解谜,观众也在用碎片去拼凑还原自己心中的真相,哪怕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