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站在澧水桥边,顺着色如绿汁的水流向西望去,都能隐隐地看见澧水南岸一山岭上宝塔的影子。我曾多次在心底生出去宝塔看一看的念头,却因为琐事碌碌,或者是惰于艰辛,故总未成行。一日得闲,我终于下定决心,去寻看一下那澧水边的宝塔。
从桑植城西过赤溪大桥,沿澧水南岸步行而下,很快就到宝塔的山下了。询问路人,宝塔之下的地名就叫宝塔洛。在宝塔东边的山下原为火电厂,不过早已废弃,现已改为电力公司的员工宿舍楼房区。西边的山下则为普通村民的居住区,属于仙鹅村。我人至西边山下时,抬头仰见宝塔,却不知道如何上山一一因为山脚密建民房,让人找不到上山的路!
问路于道边小卖部一六十多岁的老者,老者殷勤指道,我方从两房间的空隙甬道拾石砌台阶上山。甬道极狭且陡,皆曲折穿行于依山而筑的民居间。其间数处民居有砌石墙的庭院,鸡觅食于外,狗吠生人于院墙之内一一身处其中,竟令人生出世外桃源之感。
过民居区,上山之路则为荒芜泥径。此时季节已至深秋,山林经秋气一染,木叶飘飞,秋草衰黄。透过疏朗的林间空隙,山岭之上的宝塔赫然在目!爬过林木带,宝塔就在此山岭的最高处,其四围皆村民所辟山地。宝塔的最初印象是荒芜:砖石缝隙间杂草丛生,灌木随处可见!宝塔为七层八面,高估计有二十多米。最下一层条形青石砌成,一门洞置东北方向,面向山下沿山而过的澧水。洞门两边各有一棵枇杷树,繁密的枝叶遮掩着两边的墙体。其上六层皆青砖筑砌,每一层之间亦用条形青砖斜置短檐;而第七层则置顶。或许是因为第二层之上皆青砖砌成,年长月久,历经风雨,于每层檐间或青砖缝隙间,竟杂草生之,灌木长之,一片沧桑之状!
从第一层石门洞进入塔内,塔内情形与我想象的不一样一一塔内中间是空的!我曾在其他地方见过江河处的宝塔,但内中皆砌硬石,狭窄甬道盘绕而上,直至塔顶。现在,眼前呈八角形的宝塔内,唯每层中间遗留两根平行的粗大横木,上面空荡荡的,没有横铺的楼板,没有盘旋而上的楼梯一一或许,以前是有楼梯楼板的,现在全都已经腐烂不存了!
塔墙每层无门洞的其一墙面之间,皆镶嵌一碑铭。第一层碑铭嵌在与门洞相对的西南面石墙之上,碑文因年长月久,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大致是记叙修建的原起及人事,有"改土归流"明显的标明时间的字眼。
据碑记可知,此塔始修于朝隆乙巳年(即公元1785年),山之左右前后各十丈皆购为公地。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桑植县邑人士重为整修。故此塔最迟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在大江大河水道弯流处修建宝塔,旧俗为镇压河妖,即俗语所言"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是也!每到雨季,若雨量过大,洪水暴发,不仅给航运带来灾难,亦经常水淹田地村镇,造成巨大祸患。筑起宝塔,亦如传说中的天王李靖以塔镇妖,保一方平安。而澧水穿行于万山峻岭之中,千溪万壑山洪齐泄,洪流滚滚而下,千百年来不知道人世间造成了多少灾难!故此塔的修建,应该是寄托了无数桑植土民祖祖辈辈的先人的殷切期望吧?
很可惜的是,塔内第二层以上无法攀登而上,无法一睹每一面碑铭的内容。我问过山下居民,以前是否见过塔内的楼板楼道,其人说从来没有见过。不过老乡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县政府组织人写县志,曾经想办法爬到过第二层,抄写过碑铭的相关内容。
走出塔内,察看宝塔四周,第一层墙体除东北、西南两面外,其它六面皆镶嵌有青石碑铭。但塔外的这些碑铭因直接裸露于外,经历寒暑风雨,字迹基本上已经磨灭殆尽!再看四围皆地,东北西三面是刚刚挖过的红薯地,泥土新湿,丢弃的薯藤到处都是,其境甚清!
在东至南边,由于坡陡大一些,再加上村民历年挖地,致使宝塔的塔基悬于高坎之上,第一层石墙的墙面已经有明显的圻裂之缝!我真担心,这个澧水边的宝塔,会不会管不了多长时间而倒塌!
真希望县府管理文化教育的部门人士能引起重视,重视一下这座有文化内涵的宝塔的保护事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