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千古文章,不过醉翁。
他将平生所作的诗文,每一篇都仔细加以推敲,整日冥思苦想。夫人薛氏担心他的身体,劝阻到:“何必如此自讨苦吃,难道现在还怕先生骂不成?”欧阳修笑着回答:“不怕先生骂,是怕后生笑”。
欧阳修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史学家,他在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修了《新五代史》。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五代史》,五代是一个乱世,其实五代社会的变迁和宋朝的关系特别密切,需要好好总结。
当看到书中欧阳修为范仲淹鸣不平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感慨的。毕竟作为范仲淹的后人,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里面。
谪居夷陵一年多后,欧阳修重新得到起用。夷陵小城见证了他的痛苦,落寂,坚韧和乐观,这期间的磨练与反思,对欧阳修的政治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了他后来事业腾达的新起点。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恪守的人生信条,也是刚刚踏入谏官行列的欧阳修信封的准则。
公元1045年庆历新政失败,改革的热潮退去,欧阳修曾设想过各种各样的可能,却怎么也没料到会以这样不堪的方式被征地击倒。
很多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山水情节,入仕之前或者仕途遇到问题的时候,这种情节表现的更为突出。贬官滁州,欧阳修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这个高峰的标志性作品就是著名的《醉翁亭记》。
从蝇营狗苟,明争暗斗的京都,来到风俗淳朴,美景如画的小城。不用再紧绷神经思虑朝堂烦忧之事,更不用编写那些一派官腔、了无个性血肉的古板文字。欧阳修逐渐回归自我,恢复他学者文人的本色。
从成为文坛盟主开始,欧阳修就在有意识的挑选后继者。他曾经考虑过曾巩,后来是王安石,最终却是最晚出现在他视野中的苏轼。
苏轼是一个全才,是一个多面手,更符合文坛领袖的气质。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欧阳修第一有知人之明,第二提拔后继不遗余力。苏轼终生都感念欧阳修。
许多年前,欧阳修就预言未来的文坛属于苏轼。15年过去,苏轼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文坛巨匠,对于苏轼在变法斗争中能坚持刚直敢言,欧阳修更是深表赞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后都不免一死,唯有圣贤可以凭借道德、功业和文章青史垂名。虽然不敢以圣贤自居,但回顾平生,欧阳修坦然无悔。
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
自20岁之后,他在大半个中国间往复飘零。可贵的是,在经受万千浮沉之后,苏东坡仍然保持着一颗燃烧的赤子之心。他用常人难以估量的胸襟,释怀了许多难以忍受的冤屈和折辱。
一曲《水调歌头》唱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南宋文学家胡仔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破《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灿如明月的才华,并不能阻止一个人陷入命运的泥潭。月缺复圆,不能阻止,苏轼在官场漂泊的脚步也无法停下。
人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并不是一生来就豁达乐观。
别人以他为偶像,他也有偶像,他特别羡慕陶渊明,却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过他的田园生活,苏东坡却不能挂冠而去,他是被贬到黄州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困难,他不得不为了五斗米开荒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那就是折腰。这种折腰跟官场上那种完全不一样,他是以务实的态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苏东坡希望能追求个体心灵的自由,当个隐士在家里闲居。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男人,又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既范仲淹所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烫皮,刮毛,焯水,切块儿,翻炒,加入灵魂料汁红曲米水。大火收汁,复杂的工序,精湛的厨艺,成就了一份正宗的东坡肉。900多年前,苏东坡不会想到,他在困顿中发明的食物,竟有风靡千年的魅力。他在发明这道菜的时候,做法也并没有那么复杂。
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到黄州留下了很多美食,比如说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鱼,东坡肘子。
在那个君子远庖厨的年代,苏东坡不仅爱吃,更精通厨艺。
近千年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还原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情景,试图找寻他的身影。处在人生低谷,仍能收获旷达超脱的生命感悟。这份浪漫,或许才是苏东坡赠予世人最好的礼物。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用一生完美诠释了这句话。他随缘自适,内心平和。把一蓑烟雨过成了诗与远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公认的神仙。一位是大唐的谪仙,一位是大宋的坡仙。不同的是,李白是天上的仙被贬谪下凡,苏东坡是地上的人修炼成仙。仙人乘风归去,魂归琼楼玉宇,化身星辰,星光洒落大地,那光柔和、温暖,在中国人的心田浸润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