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写故乡民俗——读庄有禄散文集《碧流滋润恩泽长》

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写故乡民俗——读庄有禄散文集《碧流滋润恩泽长》

当我们谈论乡土文学时,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永恒的命题:一个人如何在与故土的联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庄有禄先生的新作《碧流滋润恩泽长》,正是这样一部作品,用“淡而有味”的语言书写故乡民俗,寻找自己的精神坐标。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在安徽这片土地上,王贤友先生的《老合肥》《风俗自由谈》等,将肥西、合肥甚至安徽提升到了文化记忆的高度;王广力先生用档案的形式记录着合肥的变迁;张雪冰先生的诗集《门前有条不流的河》,王世玉先生的散文集《悠悠然心向以往》,卢金玲女士的散文集《道轨边的芦花》,陈晖、薛芳、周惠芳、张明俿、张翔、汪凌峰、束文杰等作家,都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庄有禄先生的创作延续着这一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他用“淡而有味”的语言书写故乡的民俗。通过细腻的罗列和朴实的叙述,展现故乡的风物与民俗,这一点与汪曾祺的散文风格高度契合。

在《梦回二月二庙会》中,庄有禄先生看似平淡地罗列庙会上的各种物品和场景:“有的摆满了犁、耖、耙、铁锹、锄头、镰刀……有的摆满了鹅罩、渔罩、花箕、筛子、竹篮、篾筐……”这些列举看似简单,却勾勒出乡村庙会的丰富与热闹,有情味在里面。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同样用朴素的语言罗列家乡风俗:“端午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这种列举方式看似随意,却充满生活气息,有着浓浓的乡土情味。 

庄有禄先生的情感又是克制的。因为克制,所以是“淡淡的”,也因为克制,所以才“有味”。“淡而有味”语言看似冷静客观,但字里行间充满对故乡的深情。还看这篇《梦回二月二庙会》:“姥爷背着我头一次赶庙会,犹若乡巴佬首次逛京城……”没有直接抒情,却让人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对亲人的怀念。汪曾祺也说:“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对父亲的敬爱。 

“淡而有味”也是因为那份“淡淡的忧伤”。庄有禄先生的散文记录了逐渐消失的乡村生活,如农具、手工制品等,带有一种“文化抢救”的意味,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回望。汪曾祺的散文也常写传统手艺、老字号、地方饮食,同样带有对逝去时代的怀念。 

庄有禄先生“淡而有味”的乡土散文、民俗随笔,为安徽乡土文学添砖加瓦时,也在找寻自己与故土的精神纽带。在平淡中见深情,在琐碎中见诗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