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走出村庄的人》大作出版之后,作家林建明先生近日又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人在他乡》。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拜读这部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新作,感触颇深。总的印象是,这位“走出村庄”的农民作家,正将“人在他乡”的生活暖色,调理得熠熠生辉。
谈到新作的创作体会,建明先生说:“我是2017年6月份开始学习写作的。在几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坚持写自己的乡土散文作品。我认为,虽然每个作家的人生经历不同,创作思路不同,写作经验不同,但是坚持自己特色的态度却是相同的。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人从乡村来,再写乡村事,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的确如此。我们看到,在这部字里行间始终浸透着乡土味的散文集中,建明先生将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凝聚为一种富有活力的文学话语。这部乡土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它通过散文形式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令人赞叹。建明先生的新作,是生活的镜子,映照出世间万象。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生的喜怒哀乐,记录下当代农民成长的足迹。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家庭的温暖与矛盾、友谊的珍贵与考验、成功的喜悦与挫折的磨砺,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生动的呈现。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表达力、深刻的思考力,建明先生的这些能力使他的新作更加真实、生动和感人。因此可见,作家的特质是一个多元的集合体,这些特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独有的创作能力。
下面,我们对建明先生新作的艺术特征、现实意义作一剖析,以探索当下乡土文学的创作奥秘。
一、《人在他乡》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引起众多作家和读者的高度关注。这一文学流派不仅描绘了农村或小城镇的生活风貌,面且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地域性、人文性和时代性。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传统文化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精神,一直以来被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继承。百年乡土文学艺术探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后世乡土文学书写提供了多重的表现空间。
数载寻文脉, 勤奋述华章。建明先生新作《人在他乡》,作为一部多年精心打造的乡土文学散文集,十分注重抒发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感情,其创作思想和文章意境,诠释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细细探析,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其一,再现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人在他乡》以真实、生动的方式描绘农村生活的细节,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事活动、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农村的文化和生活。如《看戏》《蚕事》《小满》《麦子黄了》《故乡的芦苇荡》《老家的雪》《老家的小石桥》《旧缸》《秋天的辣椒》《南瓜疙瘩糊》等作品,以其深入的探寻,不断去触摸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它们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特定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作家以真实的态度,不断探究大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在浓厚的地方色彩映照下,将农村农民的生活场景、尘世的况味,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作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呼吁人们要全力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作家的创作实践有力地证明,日复一日的生活、劳作和奋斗,只要被描述出来就有光芒。
其二,形成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作家的语言风格十分朴实自然,贴近生活,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麦香》《野藕》《冬天的萝卜》《甜甜的汤圆》《老家的南瓜》《腌制的岁月》《黄花一朵》《时光中的小罐》《蔬菜的花朵》《黄黄》等作品,它不加雕饰,不事张扬,却能够直击人心。它没有华丽的辞章,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它没有刻意的修饰,却能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各种华丽的辞藻、繁复的修辞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有时感到窒息。然而,在这股华丽的洪流中,有一种力量始终坚韧不拔,那就是朴实无华的语言。它如同山间清泉,静静流淌,洗涤心灵的尘埃,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朴实的语言,是智慧的结晶。它摒弃了浮华的表象,直击事物的本质。建明先生的众多作品,始终保持着真挚纯净的文学情怀和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他秉承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血脉,永葆对文学的激情,用语言在创作困境中突围,用语言在灵魂世界中高蹈。
其三, 创作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人在他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塑造,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善良、勤劳、朴实等美德。如《父亲的枇杷树,母亲的枇杷果》《守护村庄的人》《母亲的菜地》《我的老娘是大脚》《母亲的村庄》《景兰》《曹秀芝》《黄泽桂》《李日华》《熊秀会》《吕素华》等作品,作家笔下的角色,或是他敬爱的父母,或是村庄的普通人,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动的精神特征,而且还有着对人生的积极态度。这些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勤劳和善良,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担当,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其四, 反映客观真实的社会问题。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的美好,而且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封建迷信思想、环境污染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人们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如《腌制的岁月》《母亲的村庄》《去外面走走》《释乡愁》《夏天的声音》《那年,我去横埠河挑埂》等作品,其重要特征体现在,以对社会心理的幽微洞察,细腻传神地抓住了现代农民在成长过程中真实的情感潮汐,个体心理、认知、精神的渐变,以及对自我、对世界的审视和思考。作家尝试将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散文作品中矛盾的冲突与解决,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当今时代的风貌。
二、《人在他乡》的现实意义
《人在他乡》这部新作的现实意义重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反映历史变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学通过描述乡村生活、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记录了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它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过去,还影响着乡村的现在和未来。如《铜陵有个和悦洲》《寻找木槿花》《花桥记印象》《南翔的冬天》等作品,揭示了乡村社会的深刻变化。可爱美丽的风景深处,藏着作家的故乡。怀旧,乡愁,传统,自然,是他心中的风景。作家要让心中的风景和现实的风景重叠、契合。围绕着这一愿景,他以自身经历和当下人们的生活为基点,描摹出祖国的文化特质,直抵文学创作的灵魂深处。
其次,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精神的振兴。《人在他乡》字里行间,都贯穿着培育乡村文化,推动文化振兴的精神。通过描绘乡村生活、人物和故事,乡土文学提炼积极向上的乡村精神,激励民众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如《夏天的声音》《梅雨季》《半村庄》《故乡的芦苇荡》《守护村庄的人》等作品,展现了淳朴向上的民族精神。作家将自己最新的创作理念和现实描摹演绎在散文作品之中,起到了鼓舞人心,振兴乡村文化的作用。作家不满足于对农民群体的生活状态的写实性描述,而是融入了自己对现代农民的诸多思考,彰显作家高超的创作水平。
再次,加强传统文化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作家拓宽了乡土文学的平淡题材,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乡土作家从关注个人感伤情绪转向对社会和民众的关注,加强了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刻画。它不仅真实、细腻地描绘农村风光和风土人情,强调民族特色,反映民族精神,面且揭示了农民的难处和社会矛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色。如《1993年夏天》《沈宅的后门》《上海中秋的月亮》《城里的月亮》等作品,其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创作视角更加开阔。
最后,展现寻根文化和地方色彩的精华。《人在他乡》作品中体现了一种寻根文化,取材于故乡和农村的所见所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美感。它通过文字记录和传播乡土文化,使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共情。如《宜兴散记》《漫步上汽博物园》《行走河西街》《南翔的冬天》《印象甪直》《阳澄湖的风》《花桥记印象》等作品,展现的是寻根文化和地方色彩的精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它的博大精深、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令人叹为观止。从儒家思想到道家思想、从佛教文化到民俗文化,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无与伦比的。在这个时代,作家注重寻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推动中华文化更持久更灿烂,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大力推崇。
三、对当下创作乡土文学精品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些指示既高瞻远瞩,又继承创新,具有深刻的理论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启示性。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他提出“新时代文学”的重大命题,将引导广大作家准确识变、主动应变,敏锐回应、大胆运用新技术条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心怀天下,放眼全球,更加有效地展开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让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好释放潜能、重塑地位、彰显价值,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新局面。总书记的指示,对于广大作家正确把握认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创作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下,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创作的乡土文学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文学创作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毫无疑问,建明先生的这部新作,堪称乡土文学的精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明先生乡土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对于文学界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如何创作出优质的乡土文学作品,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借鉴的过程。笔者认为,通过剖析建明先生的新作,它至少给我们在进行乡土文学作品创作中,提供四点深刻的启示:
一一要注重深入生活,挖掘乡土特色。乡土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和独特性。要写出精品,作者必须深入乡村生活,亲身体验农民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捕捉到那些生动、鲜活、富有乡土特色的细节,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时代特征。作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从一种文化本位视角去展开一种有关新时代、新乡村的多元与一体关系的观察和思考。
一一要注重人物塑造,展现人性光辉。人物是乡土文学的灵魂。要写出精品,必须注重人物的塑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行为刻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同时,要深入挖掘人物的人性光辉,如勤劳、善良、坚韧、乐观等,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启迪性。
一一要弘扬乡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乡土文化如同璀璨星辰,点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它不仅是地域特色的生动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深厚根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弘扬乡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乡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乡土文化根植于广袤的乡土大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道德观念。
一一要挖掘乡土情感,创新创作角度。乡土文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描写乡村生活、人物和事件,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作家需要深入挖掘自己的乡土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和情感深度。现代乡村的现实生活复杂而多变,若非熟悉和亲切,难以写好。歌德劝爱克尔曼说:“无论如何,要不怕辛苦,充分地观察一切,然后才可以描写。”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仅仅充分地观察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双脚踩进泥土、胸膛贴近大地、心灵感知时代,真切地体认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呈现现代农村的“新史诗”。在创作角度上,可以以小见大。通过描述身边的情感和故乡的思念,升华到家国精神。从一个小故事、一个人物或一个场景入手,逐步展开,展现乡村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可以以历史变迁作为切入点。乡土文学常常涉及历史变迁,通过描写故乡或其他地方的发展变化,展现过去的变迁和未来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还可以进行象征性人物的再创作。通过引入象征性的精神人物,生动地传达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这些人物不仅是故事的载体,而且是乡村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乡土文学如同一股清新的溪流,缓缓流淌过岁月的长河,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它不仅是对故土风情的深情回望,而且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刻挖掘与传承。我们作家要主动更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时代动向,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从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汲取灵感,给予全景式、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呈现和深刻反映,创造有深刻洞察力、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乡土文学经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的诗,仿佛是对建明先生新作浑然天成的美妙赞美。建明先生的新作,的确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如璀璨的宝石在申城上空闪耀。我们衷心祝福才华横溢的建明先生,今后创作灵感如泉水般源源不断,文学创作生涯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在未来创作的旅程中,继续带给我们更多的心灵震撼。
2025年元旦于上海
(徐一化,高级编辑、教授,中共党员,文学评论家。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现为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