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那年,美丽的女同学走进教室,一下子吸引了小明的目光,“非礼勿视,认真学习!”小明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把注意力放回到课本上。
这是自控的第一个境界,毅力压制。
到了大三,失恋后的小明,心灰意冷,再看到美女时,心里会响起另一个声音:“女人是老虎,上次受的伤还不够么… 再美也和你没关系…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考研… ”小明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把注意力放回课本上。
这是自控的另一个境界,理性说服。
悲催的小明得了绝症,躺在病床上,万念俱寂,面对美女护士,他心里想:“繁花终将凋谢,人生不过虚空… ”小明心如止水。
这是自控的第三个境界,色即是空
这三种自控的境界,你想达到哪一种?
我的建议,直接上第三种。别担心,不是让你四大皆空去修炼,而是已经有了可操作的科学方法。
先来看前两种情况:
一、毅力,即意志力,是大脑中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通过休息恢复。通常的说法,毅力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变强的。每一次战胜自己,都将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如:看孩子写作业,1个小时只写了一行字,气死了,真想把他/她的书包扔出去,但是,我忍。。。
恭喜你,减少了一次家庭矛盾,孩子也少挨了一次心灵撞击。但是,内心的怨恨并没有减少,也不知是恨孩子还是自己。
二、理性说服。当一种情感出现时,如愤怒大脑里理性的声音出现,用各种理由对愤怒情感就行说服教育,抚平情绪,实现自控。例如:还是那个熊孩子在写作业,当你生气时,一个理性的声音说: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再怎么生气也没用,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吧。
这样做很好,但还不够好。
第三种自控境界的培养,过去非常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今在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有了简单而科学的实现方法。
原理:好比你有7个妈,大事小情都要她们来决定,每个妈的想法又不一样,往往通过争吵,声音大的一方获胜。表面上是你在做决策,实际上只是在执行她们的争吵的结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她们的想法并不重要,不参考也一样能活。然后把她们请出你的头脑,终于掌控真正的自己。
实现方法:想法或情绪产生时,采用识别、接受、分析和分离四个步骤。
比如:当我学习时,突然想刷朋友圈,可以用这个办法。
首先识别到这个刚冒出来的想法或情绪。不必排斥,接受它的合理存在。
从旁观者角度,分析这个想法或情绪:刷朋友圈的想法强烈么?是哪个“妈”想刷的,出于什么目的?
关爱亲属,异性向往,群体认同,还是自我保护?。。。
越分析,对这个想法或情绪的认识就越客观,形象的说,想法或情绪离你越来越远。
最终,这个想法或情绪和你的本体思想就分离了,也不再想刷朋友圈,冥想完毕,继续安心学习。
总结一下,遇到问题,不靠说服靠分析,
而是将不属于自己本心的情绪或想法(色)分离出去(空)
科研支持:
两位进化心理学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Douglas T. Kenrick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Vladas Griskevicius
在著作《the Rational Animal》中提出:
人们的决策为进化目标服务,决策行为的设计功能是为了实现多个不同的进化目标,
对应不同的进化目标,存在多个不同的次级自我,他们通过传递情感来影响决策过程。
MIT&CMU研究者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发现,人们的购物决策过程其实是两个脑区的较量。
哈佛大学研究者Joshua Greene教授认为,人的抽象理性思维系统与多巴胺系统(奖励、快乐回报)紧密联系在一起。
耶鲁大学医学院Judson Brewer采用以上四步情感分析法来帮助人们戒烟,效果更好。
这些说明,所谓的理性决策,实际也是次级自我的博弈
限于进化目的,次级自我带来的主观想象很多时候并不真实,也不存在。
将感情分离出来,不要被主观想象控制,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禅修冥想的功夫,其实是分离各种情感带来的偏见,体会自我本原。
再来分析小明的例子,行将就木的小明,次级自我的进化目标已经无法实现,不再用情感因素左右他的决策,最终实现了空。
回到熊孩子的作业上,当我产生恼怒情绪时
首先告诉自己这个情绪产生了;我接受,确实挺让人生气的。
然后从旁观者角度,分析为什么怒气值高,
是我觉得孩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考不上好学校,不能娶白富美,不能到达人生巅峰;
也可能是我觉得孩子态度不认真,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
想得越多,发怒的情绪离自己越来越远;最终,实现分离。
怒气情绪分离后,再去看这个孩子,还挺可爱的,
虽然只写了一行字,字迹也潦草,但看得出,他很用力,他的小眼睛转来转去,一直偷偷的观察者你。
可爱的孩子,让我来和你一起分析这个不想写作业的情绪吧。
参考资料:
得到 万维钢老师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