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这本书的题目而买了这本书。翻开读了后发现是本科普兼游记。很快抓到重点后,有点无聊。不过硬着头皮基本读完了。
跟随笔者脚步从西雅图出发一路向东,寻找美国大陆静谧之地,录取各种自然声响,约见关注自然声响的人们,却总是失望地发现在任何一个目的地,即便已经非常远离人类活动,安静和能维持一段时间的自然声响都很难寻到。因为人类活动事实上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而这些人类活动时时刻刻在打断自然的宁静。
也许许多人对于噪音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不可避免的必要因素,又并不认为噪音能有多大的伤害,只要适应就好,但事实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坏的多。
如果单纯只是我们作为人类过得舒服与否,或许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我们非常容易忽视其对自然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噪音对于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的生存影响。
人类并非倚靠听觉生存,然而许多野生动物是。 它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去聆听周遭,感知周遭,并且通过声音互相沟通,互相照应。噪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这些本能行为,导致他们不能察觉临近的危险,或者无法顺利沟通,求偶,以至于影响到繁衍后代。海豚,鲸鱼等依靠声纳活动的海洋生物同样遭到类似的命运。
这是一种悲哀,因为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声音对于自然的影响。然而更加悲哀的是,人类本身其实也是期待着安静的环境,更向往听到自然的声音。人们并不喜欢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噪音,不喜欢生活在建设机械的轰鸣和交通工具的喧闹。自然的声响拥有巨大的魔力,轻轻地抚平紧绷的神经,赶走心里的种种压力。离开地球的库伯,唯一能够放松自己的,就是在耳朵里塞上各种自然的声音。
然如今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似乎这些已无可避免。纵使走入蒙大拿的荒野小镇,好像目力所及完全没有建设工程的存在,依然会不时被头顶掠过的喷气式飞机叨扰,依然会依稀听到远处好似油井工作的轰鸣。
荒野小镇已然如此,城市里则更甚。城市生活早已让人们忘了什么是真正的安静。即便住在郊野的31楼,后半夜,仍能听到远处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和建筑工地的轰鸣。
我其实并没有敏锐的听觉,连普通耳机和高端耳机里传出的音乐有什么区别也分辨不出,所幸一个月前因机缘巧合在阿拉斯加那个小镇所停留的八小时,让我真切感受到真正的安静带来的震撼,至今仍能清楚回忆。
当飞机终于停止了发动机的轰鸣,旅客全都在屋子里解乏,一个人走到远离房屋的冰天雪地。脚步停下时,周围没有风,或者是我没察觉到,只有碎泡沫塑料般的雪花在地面打转能告诉我空气还在流动。耳朵里是从未有过的安静带来的巨大响声。与此同时,却又可以在北纬55度的第一缕阳光里,清楚地听到自己呼吸和心跳的节奏,手表秒针的嘀嗒,还有冒出积雪的长草尖划过白雪的沙沙声。你不敢用正常的声音说话,生怕这一点点声波会让对面的山雪崩落,就像小小的一滴墨也会污染一张雪白的宣纸。这是城乡结合部的31楼的后半夜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