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找骨架是一个读者的重要责任;反过来说,构建骨架对作者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秩序、联络、统一
骨架,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正如骨架是人的支撑,组织结构就是文章的基石。先构建骨架,解决整体框架问题;而后考虑血肉的填充,也就是语言文笔的好坏。
如何组织文章?重点是需要解决“怎样开场、怎样说出主要的意思、怎样做个收束”
这三个问题。换句换说,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便是“秩序、联络、统一”。
譬如我们要写一篇登山游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登山过程来写,而不是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体现了“秩序”;按照登山过程写作后,登山前中后的衔接、过渡就自然而然有了答案,使文章不至于成一盘散沙,这就是“联络”;如果写登山是为了体现坚持,就要从每个小细节都为这个主题做铺垫,如果写登山过程中热心路人的帮助,那就是和中心意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了。
为了说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写登山中的坚持。这个中心意旨在我们的意念中怎样来的呢?因为原以为登山容易,过程中被狠狠打脸、一度要放弃,在队友的鼓励和帮助下终于成功登顶,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由此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如此一来,文章的秩序和联络都大体确定了。接着再问,某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那样的说法是否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问到这里,整篇文章的结构大纲、材料佐证都呼之欲出了。
通过不断自我回问,就能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一步步接近“秩序、联络、统一”的原则要求。
文章病院
构建了文章骨架之后,就需要构造血肉、皮肤和盛装。这些可以统称为文笔。
文笔包括了很多部分,初学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思想习惯和语言习惯上的毛病,避免让自己的文章成为“病文”,进入“文章病院”诊治。
“病文”所犯的毛病各种各样,总结来说,主要有三类: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举例来说,“努力促进自治制度”就是用于不当。因为制度只能制定、实行、修改或者撤废,是无法促进的。所以“促进”这个动词用在这里就不恰当。
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召集国民参与政治机关”,这就是累赘不通的,如果说“使国民参与政治”,是不是言简意赅了?
意义的不连贯方面,就更加常见了。开头说“我国家民族苦东西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压迫也久矣”,接下来应该说什么时候开始受到侵略压迫,到如今已有多少年,读者才能体会到“久”,与前面相互照应。但在文章中却突然转到了受到的各种侵略类型,例如经济侵略、政治侵略等,可说是牛头不对马嘴了。
注意这三点,写出的文章就能避免犯较大的错误,不至于成为“病文”。确保不生病之后,再努力注重词语的比对、修辞的运用等,让文章成为美女帅哥,走上文章的金字塔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