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摘抄:对于远大的目标,你也很可能看不到结尾。不过还好,你也没必要看到。你只需要看到下一步就够了。不管是什么样的目标,一次都只能走一步......设立目标要在舒适区之外考虑,但执行目标却要从舒适区之内开始。......不适区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舒适区内的目标即可。
感悟:我想到了写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难产”经历,如果当时能读到这本书,写作过程会更有条不紊,论文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课题的学术价值会更高。当时开题就已经感觉这个课题超过了我的能力,但硬着头皮接了。这也源于前期开题做的准备不充分。搜集文献资料时又发现稀少且不集中,加上档案馆不对外开放民国时期资料,真有一种要“为无米之炊”的绝望。花了一年时间,将有限的核心资料收集好,开始正式写论文时,遭遇了死亡停滞。我写不出来,写了删,删了写,一天也写不出几行字,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交一稿前一个月。论文最后写完了,我对它的评价是资料堆积,只不过资料很稀缺,这个堆子有原始资料参考价值。这是我求学生涯中不堪回首的心头痛。
今天的内容让我看到了“难产”的问题所在,也算是时隔十年的一场论文写作复盘了。
问题1:选题的难度与自身能力不匹配
原因:1、跟导师求教、沟通的少,白白浪费了我导师的名师名导的资源。输在脸皮薄,导师不冷不热的就不敢去找她。一定要脸皮厚,下足功夫,拿出阶段性成果让老师审阅,主动麻烦她。2、开题阶段核心文献综述、核心模块的专著没有通读吃透。肚里没货,就没有能力和主见,只能被选题导师组牵着走。
问题2:论文确定了框架和目录后,没有将目标拆解成系列的舒适区目标,信心和能力大打折扣
原因:写作过程一直被总体论调和大目标阴影罩着,忘记了从小模块梳理资料和论点。从头到尾都是不适区,情绪、动力、持久力、自信心每天都受到打击,以至于长期写作无成,极度焦虑,最怕的就是听到导师来电催稿。直到一稿的最后三周才找到这个节奏,但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细细打磨,粗粗初稿上交了。
......
目标要聪明,行动要舒适,一步一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