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里有26个专栏,每个专栏涉及不同的领域,专栏的主讲人都是该行业的牛人。在所有专栏里面,订阅人数最多的是李笑来的《通向财富自由之路》,截至到今天,总共有168093人订阅,但是翻看阅读人数,只是少数几篇达到了60000人以上,大部分都在30000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打开率只有20%都不到,能打开并且做到笑来老师要求的“只字不差阅读”的又打了折,阅读之后留言的再打折,留言之后付之行动的再打折,行动之后通过反思来矫正行动的再打折,“折上折”之后,能真正有收获的估计1%都不到。
有人为了督促自己锻炼身体,很多人的方法是买一张健身房的年卡,费用不低哦。预想的是,既然花钱了,就得用出本,去一次就把平均费用降下好多,如果能天天去,不管年费多贵,平摊下来,还是很便宜的。但是结果也可想而知了,靠这种方法来降低平均费用的,最后总是失败的。健身房就是靠这部分人来赚钱的,要是每个会员都经常去健身,健身房的设备一定是不够的,而要为大部分会员添置设备,健身房应该会亏本吧。
今天我想写的不是如何坚持做计划中的事,只想就事论事地讨论一下,付费了,为什么就不能把本用回来呢?
大家都知道吃自助餐不健康,倒不是因为自助餐的食物有多么不健康,而是,一般去吃的人,总是想把本吃回来,至少得吃得比花同样的钱在其他地方更多的东西,而且专挑贵的吃,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吃。同样是花钱买专栏,同样是花了钱就可以随便用,为什么学习就没有吃饭那么积极呢?都说知识是精神食粮,但貌似精神上营养不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所谓的。
吃是天性,婴儿刚出生,找到妈妈的乳头就开始拼命的吸,据说他们吸奶的力气非常大,一般成人都不一定能从乳头吸出奶。而学习并不是天生就会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会的技能,更不是不学习就会没命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文盲。吃得少,导致营养不良,就会面黄肌瘦;吃得不健康,就容易生病,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吃得营养过剩,会肥胖;只有吃得营养、健康、适量,在配上适当的锻炼和休息,人才能健康长寿。知识是无形的,学不学知识,有没有知识,很难从外观上体现出来,有时候也不一定和收入成正比关系。(这段貌似有点偏题,暂且留着吧)
对于一个商品的优劣,最好的投票方法就是付费,用一张张人民币作为选票来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更优者。没有人不在乎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没有人愿意为他自认为不好的东西付费,而既然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付了费,为什么就不能把购买产品中的价值多挖掘一点出来呢?当然,经济学告诉我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可当我们付费购买了一个很多人都说好,并且证明是好的产品后,我们总得多花点时间,从中尽量多学点东西吧。
我也在《得到》购买好了不少东西,3个专栏,几本电子书,几本语音书,和一个小课题(就是那种一个小时的语音,教会你一个本领或者讲清楚一个问题),累计消费应该也快够1000人民币了。目前,算是比较认真学习的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和李笑来的《通向财富自由之路》,前者我经常留意,后者则是在这里写作。看电子书的时候,偶尔会写写笔记,画画线,读到后来收获也不多。听语音书纯粹是在上下班路上,用耳朵来替代眼镜,让眼睛休息一下。购买的那个小课题是教我们怎么发声的,听了一遍,但是一直没有践行。
购买那个小课题花了9.99,价格很便宜,由于没有践行,这个9.99也是打水漂了。今天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我要让自己付出去的钱没有任何回报呢?明知道有用的方法,每天只需花10分钟,践行一年就会有所获,为什么不马上做呢?其实10分钟时间,哪里都能挤出来(午饭休息时间,上下班路上。。。)。所以,从今天开始,我要给自己订个目标,每天10分钟,先做一年再说。按照笑来老师说的,再赋予这件事情多重重大意义,完全不需要坚持,就能把事情做完了。
挣钱不容易,把挣来的钱打水漂,对不起自己,把挣来的钱那么容易就毫无回报得给了人家,凭什么?要想上进,先把之前购买的还躺在书架上的读完。既然付费了,就得使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