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英文里有个词语“white lies”,通常翻译成“善意的谎言”。
有关white lies的经典故事有一个是关于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富兰克林罗斯福的。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有一天,小男孩的父亲弄来了一些树苗,让他的孩子们每人载一棵,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是却又觉得小树苗和自己一样,生命缺乏希望。所以浇过几次水之后,就再也没去搭理它。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发现小树苗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和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且对他说,从他栽的树长得最好来看,长大后他一定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植物学家。从那以后,小男孩渐渐变得乐观起来。
在一个月光莹莹的夜晚,小男孩睡不着,起床去看他的小树苗,却发现了在月光下给小树苗施肥的父亲的身影……
几十年后,那位瘸腿的小男孩,没有成为植物学家,而是成为了美国总统。
这个有关父亲的white lie是不是很感人呢?但这个故事本身也是个white lie。实际上,罗斯福是1921年8月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坎波贝洛岛度假时突发的疾病,时年39岁,当时诊断为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而在2003 年,一项医学界同行评审的研究发现,罗斯福所患的麻痹性疾病实际上是格林 - 巴利综合征,而非脊髓灰质炎。所以这是一个嵌套的white lie。
这个white lie告诉我们什么呢。
首先,通常white lies都是善意的隐瞒性质,其次都会起到正向的良好结果;最后很多情况下white lies都是在当事人身患疾病的情况下产生的。
对病人隐瞒病情,尤其是对于恶性疾病病人隐瞒病情,几乎是一种常规操作,也是肥皂剧里面的常见桥段。因为普遍认识是,一般病人都会因为获悉真实的病情而遭受打击,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从而彻底一蹶不振,而无法依靠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开朗的情绪战胜病魔。电影《别告诉她》就是这样的情景。而在另一部电影《遗愿清单》里面,医生将病情直接告诉了两位患癌的病人,并告诉他们生命的截止的大概时间,两位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努力去实现了自己曾经未完成的心愿,最后给自己的人生完美地画上了句号。
但是,隐瞒病情这样的white lies,已经快要从地球上消失了,感谢伟大的科技,发达的网络,线上问诊技术。
毫无疑问,线上的各种技术和大数据给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比如你出门只需要携带一部手机就可以了。吃饭购物可以刷支付宝,进公园去商场先刷个健康宝,交通工具网上买票或者现场刷个手机就行。不想出门,只想待在家里好好学习吗?那么手机上点个外卖,报个线上教育课程,一个月足不出门就可以成为行业专家。在家憋久了,身体可能会抱恙?再也不用去医院排长队了,直接网上挂号,网上付款,到了预约的时间,直接去医院,都不需要取号,就可以看到医生,看完医生,也不用排队付钱买药了,直接自助机上就可以全部完成。
是不是很方便?
还有更方便的。
医生给你开了检查的单子,你在自助机上缴了费,约了检查;做完检查,再也不用待在医院等3个小时来拿检查结果或者过3个工作日再来取结果了。预约挂号的平台会自动把检查结果以电子形式推送给你,你可以躺在家里的床上,查询自己一周前做的那个B超情况。
是不是很方便?确实很方便。
但是,就再也没有电视里的那种场面出现了。医生把病人家属悄悄叫到一边,说,你看,这个情况,很严重,家属,可以考虑一下后续治疗方案,以及,是否需要告诉病人。
接下来还有更方便的。
通过躺在家里的床上,在手机上查询到的检查结果,结果告诉你一个诊断,或者你再去了医院,医生给你诊断了一个疾病。你想,百度搜索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病吧。今天,你利用搜索引擎查看了某个疾病。接下来,你去jd上买生鲜的时候,你去tb上买衣服的时候,你去pdd上买个什么奇怪的小玩意的时候,或者你再去bd上搜索其他信息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app都在优先给你推荐和那个疾病有关的信息,或者是治疗信息,或者是食疗信息,或者是医疗专家,或者相关的同病相怜的病友。
很方便吗?
确实很方便。获取信息很方便,获得帮助很方便,网络社交也很方便。但是,你再也得不到white lies的慰藉了。这个社会,在让所有人,都要成为坚强的战士。都要学会时刻牢记生命的有限,珍惜生命,接受新鲜事物,持续学习,跳出舒适区,完成人生的使命和心愿,拥抱高科技,实现人生最高理想,不留遗憾。
但你就是不可以做一只鸵鸟。
此前,新加坡欲实现无现金社会,大力推广移动支付。有不少人呼吁Don't leave the elderly behind in a drive to go cashless. 或许有一天,在某些可能的方面,我也会成为某个并不那么想要拥抱无现金社会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