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今天得到更新的第一条信息,讲了《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法则。这个法则的核心观点是:不论你在什么行业或领域,专家级水平都是可以逐渐训练出来的。练习者想要达到有效进步,关键是要找到一系列任务,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它们,这些小任务必须是练习者正好不会做,但通过学习就可以掌握的。我觉得这个核心观点的关键词是:分解任务、逐步学习。这也让我想起慧慧老师前天推荐的《微习惯》,就是把自己的大目标分解成毫无压力就能完成的细小动作,就像让你摸摸鼻子那样举手就能完成,不会抗拒,让自己先动起来,再超额完成,一直坚持,用好习惯替代坏习惯。这两本书都提到了分解任务,唯一不同的是刻意练习是学习自己不会的,而微习惯是从自己会的、小的、好的习惯开始。这两本书可以结合起来读一读。
艾利克森还指出人们的误读和错觉:仿佛只要有诚心的渴望,下功夫去做,就会有所改善,也就是持续努力就会达到目标。然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投入足够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练习,才能有所进步,别无他法。也就是说,你光有苦练的决心和时间的投入是不行的,你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不然就是瞎忙。那么我想无论是《刻意练习》,还是《微习惯》,首先得保证目标分解的是正确的,不然就是在走弯路呢!
R
这让我有一点警觉,我在开展一些自我训练的时候,有没有错误?是不是在走弯路?是不是应该时刻置疑自己的方法对不对?
I
来看看《刻意练习》的5个黄金法则是什么:
1.你想通过刻意练习去培养的技能,应该已经有专家知道该怎么做,并总结出了培养这些技能的最佳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在训练自己某项技能之前,可以先找到权威专家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样可以避免或少走弯路。
2.刻意练习只有在你跨出舒适圈之后才会奏效。这需要你不断尝试、突破现阶段的技能水准。你几乎得倾尽全力,所以往往不会太有乐趣。其实训练往往都是苦的,必须一次次打破自己的极限。即使是用小的好习惯替代坏习惯,我想也不会那么容易吧。
3.刻意练习必须要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不能只设定出一个模糊的改善目标。我理解这一点,是不是说你制定的目标或行动计划,一定要触及到自己的痛点,不应该是那种小打小敲的改善、优化、完善之类的目标。类似于第2点,你的大目标起码要有一定的颠覆性,让你必须跨出自己的舒适区的。
4.刻意练习需要“刻意”进行,也就是必须全神贯注,有意识地行动。仅仅遵从专家或教练的指导还不够,需要你专注于练习的具体目标,并适时调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了专家的指导就要靠自己的全心投入了,如果没有对自己具体目标的专注,就不会有内生动力。
5.刻意练习中也包含意见回馈,根据这些回馈,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些反馈最初会来自你身边的人,但随着时间和经验累积,你要学会自我监督,察觉到错误后进行调整。我想这一点也是在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反思进程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这样一方面给自己建立信心,另一方面能够及时纠偏,确保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还有一点就是,即使是专家的指导,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所以一定要去觉察来自他人、来自自我的反馈,并且一定要学会自我监督。
D
为了更好地开展自我修炼,我决定利用碎片时间读《刻意练习》和《微习惯》。争取从今天开始,到春节假期结束全部读完。
【自我修炼1】贴墙练站姿第10天。
【自我修炼2】收集经典笑话。(无)
【自我修炼3】听10分钟赵立新朗诵第3天。
【自我修炼4】固定25分钟读书时间第3天。
今日摘抄:《管理的逻辑》P5-组织能力要形成系统化能力,管理者就需要建立管理者的通用语言,才能够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企业以“统一语言模式”的管理系统升级将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的驱动从需求侧逐步走向供给侧,而组织能力的发展则是企业供给侧发展的重要部分。
P6-人类的文明需要依靠“语言、文字、图像和故事”来传承,同样地,在新的形势下,企业领导人需要有新的思想来推动企业转型,领导人的思想也需要转化为“语言、文字、图像和故事”,才能让内外部人员理解且接受,将思想转化为统一的步调,支持企业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