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这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类生辰。
至于节日起源,根据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也就是说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俗称“人日子”。
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人们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来历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中,远古时期地球上并没有生物,最初由女娲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她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也有传说女娲创世、造人,但小泥人不会动,女娲便向神仙请教,神仙告诉女娲,人要有七窍才有生命,女娲按照此说在泥人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七窍,人便诞生了,所以七日为人日,是人类的生日,又称“人启日”或“人胜节”。
习俗
何谓“人日”?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尽管各地风俗有不同,但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就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来自专家著述称,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历史。
“人日”是人类庆祝和纪念自身诞生的节日,民间流传的关于“人日”的各种习俗非常多,这些民间习俗,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民间剪“华胜”的习俗,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信仰,同时这种习俗作为民间艺术,在今天应该被保护和发扬。
摊煎饼
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民间还有用蔬菜熬“七菜粥”的习俗,在人日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古时逢人日,除了吃“七菜羹”,还有吃“及第粥”与“吃面线”等象征吉祥如意、步高升的食物。
戴人胜
人日节时,中国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
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面条
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并讲究面条越长越好,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送火神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此外,人日还叫“人齐日”,民间有上土地庙送灯的习俗,人们将一盏油灯放在土地神像前,
家里有几口人就点上几个灯捻儿,此时无子的人家要去偷灯,认为这样可以求到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