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进写字楼的时候,排了老长的队伍,因为要测体温扫绿码才能进入。
回过头来看,一排热干面。写字楼下的today便利店已经开了门,统一的热干面统一的绿色纸碗,应该都是馋了好久的吧。
在武汉吃早饭叫做“过早儿”,热干面只是武汉千百种过早儿里面的一种。
从封城开始,这是超久没有吃过热干面的了。而现在热干面则是武汉的象征了,漫画里的热干面趴在窗户上,朝着窗外的各色小吃们打招呼,而墙上挂着的则是热干面躺在病床上时,来自大家四方八面的强力支持。
第一次吃热干面的时候,真的觉得好难。发黄的碱水面拌上芝麻酱,再根据个人口味儿加上一点酸豆角、萝卜丁,一口咬下去差点噎着。
我想这也是多数人第一次吃热干面的感受。
难道面条不该是大口的碗里,装上一大碗面,浇上卤汁或者是热油。宽厚的面条里,大油大汤,滚油滋滋作响。吃的时候筷子夹起,呼哧呼哧噗噜噗噜,沾着油水儿的面条们就进了肚子。
这热干面呢?热是武汉的热,干是面条的干。混着大坨芝麻酱的面条不及时搅拌,很快就变成了一坨,真噎着啊!
大早上在武汉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人在路边站着,手里是一碗热干面,小拇指上还吊着一杯豆浆或者是一杯米酒。
后来我才知道了热干面要搭配着米酒、蛋酒或者是豆浆吃,简直就是神仙吃食。
有时候吃腻了公司的食堂,就在经过的路边店子里,买上一碗热干面一杯米酒,烫得外圈柔、内芯韧的碱面,淋上一圈圈芝麻酱,那是真香!!一粒粒萝卜干、酸豆角脆得声声入耳!!
一口厚实圆润的热干面,吸上一口米酒,简直就是神仙的享受。一口还没咽下去,再来一口米酒。风卷残云的几分钟,是这一天开始我的全世界。
在武汉的街头,一个早餐店子里,几平米的小地方,来的都是老街坊。吆喝上几声,店家的热干面已经配好了,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添一点酸豆角儿、土豆丝儿。
后来才渐渐地爱上了热干面。
这就是典型的码头菜。
明代成化年间,一次偶然的汉水改道,孕育出长江畔一片低洼荒洲,是为汉口。
其时盛世太平,商业昌荣,货物流通依赖于水运和港埠交易。汉口东带长江,南襟汉水,面临两郡,旁达五省,真正称得上是九省之会,天下之中。它是一个咽喉,扼住它,就能扼住整个时代的商脉。
而到了近代汉口开埠,汉口码头更是成了中国最繁忙的内河港口之一,无人能忽视这一黄金要塞,1861年汉口开埠,商贾麇至,百货山积。湖北的鲜鱼,湖南的茶叶,吴越的丝绸,山西的皮毛,云南的木耳,四川的桐油,江西的瓷器,四海九州之物,皆汇聚于此。
临汉水而立的十数个大码头,每日数以万计的船只忙着装卸货物,赶着交易的各地商人、短暂泊岸休息的船工、川流不息以肩扛手提方式搬运货物的码头工人,对食物也就产生了特殊的需求,那就是容易饱腹、食用方便、快捷、廉价。
而这就是热干面。
碱水面在水里焯一下,捞出来拌上芝麻酱、麻油等。码头工人们每趟搬运货物的间歇稍一停脚,要上一份边走边往口里扒拉,实在是很方便。
而我在武汉差不多快六年时间了,摊子上的热干面一直都是四块钱,加一杯米酒就是六块钱。
疫情来了,路边儿过早的小店已经关了快三个月,上班族们馋着过早儿的烦恼,店家不知道还在不在。
路边的小店儿,照顾着无数老客们的嘴巴,自然是便利店比不来的。
路上的车都多了,好想来一碗热干面,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