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Tiger兄的数据分析课程第一课的作业,分析某宝和某东的购物流程,下面是我的答案:
某宝流程
- 有了一个购买需求:“彩色的可擦写中性笔和一些其它文具”
- 淘宝搜索“可擦写笔”
- 按销量排序,打开第一个链接
- 查看这家店铺是否满足“同时购买其他文具”的需求,如果是大件商品,同时评估信用程度
- 把产品加入购物车
- 店铺内搜索其他文具的名称,找到相应的产品,加入购物车
- 核对购买清单,与客服沟通核对有货
- 提交订单-付款
- 客服确认地址
- 完成订单,等待收货
某东流程
- 有了一个购买需求:“彩色的可擦写中性笔和一些其它文具”
- 京东搜索“可擦写笔”
- 按销量排序
- �优先选择京东自营,第三方需要考察信誉与购买需求
- 把主要产品加入购物车
- 搜索其他产品,加入购物车
- 提交订单-付款
- 完成订单,等待收货
整理成了两个流程图:
流程区别
某东的购物流程显然更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前期店铺评估阶段,某宝信息分散,需要更多步骤评估筛选;某东自营基本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第三方店铺的信任权重也接近天猫,更省时。
- 准备生成订单阶段。由于某宝的服务质量和货品的库存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通常需要与客服多次沟通确认订单和价格。某东的服务没有人工干预,全程自助,不需要多次确认。
一些想法
-
更短的流程意味着消费者更低的时间成本。消费者节约时间成本的价值=品牌电商的溢价。电商的购买流程中,我始终关注的问题有三个:
- 这个东西是不是我要的。
- 这家店铺是否值得信任。
- 我能不能在一家店里解决,进而节约我取快递的时间。
某东通过大规模的自营解决了我第二个问题,通过自建物流解决了第三个问题,通过更严格的品类管理来提供更细致的筛选功能来让我靠自己就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上为我节省的时间,让我优先选择某东,甚至愿意付出一定的溢价。
冗余也有魅力。回顾进几次某宝购物,基本上都是一些“独立品牌”的小店,这些小团队打造的个性化的,少见的物件,所能赢得的受众有限,很难做成能够有实力进驻淘宝天猫的大品牌,但是这些小店活的也并不差,他们有活力,有人情味,相比之下,就好像超市里包装好的有机蔬菜和小区市场里那些卖菜的阿姨,他们卖的东西不见得好,但是他们见到你能打招呼,对你笑,知道你爱吃虾,这是他们不可替代的地方。
电商早已不是拼一拼性价比那么简单了,消费者的时间会变得原来越贵,消费者的情感也会变得越来越贵。更节约时间的购物体验和更大的情感信息量都能换来直接金钱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