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发生了两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件在是附近中学里,一个品学兼优的14岁女生突然在自家跳楼自杀;另一件是女儿学校里,一个初二女生因无法承受失恋打击,拿刀子在手臂上划了几十下。
调查发现,跳楼女生在自杀前,疑似遭受校园欺凌长达一年之久,从网上疯传的聊天记录和留下的遗书来看,她的遭遇和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里的女主很相似,她选择以死来抗争,痛斥那些人是“十四五岁的杀人犯”。
女生妈妈痛不欲生,多天滴水不进。所有在朋友圈或者网上看到该事件的人们,无不心有戚戚。可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才是悲剧。亲朋好友悲痛之余,也曾希望通过向学校和施害者维权等方式,试图给这对可怜的父母最后一点安慰,可以想见,这种事最终只是不了了之。
如今半月过去,风波似乎平息,可能因为女儿正处于这个年龄,这件事与于我而言却始终如鲠在喉,反思良多。
事件发生后,我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对于校园欺凌的愤怒,而是对这孩子宁愿自杀,也不和父母沟通的震惊,心里激荡起深深的悲哀。孩子,从十几楼跳下,你得多疼啊!和父母沟通竟然比放弃生命还困难,这太令人心痛!作为父母,到底该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托底?
群里的小伙伴龙翠认为,现在很多父母只肯享受孩子的优秀,却看不到孩子的难过和压抑,不肯接受她的软弱和不堪。她认为,合格的家长更应该是孩子的朋友,是贴心的师长,是提供心灵滋养和强劲靠山的所在。她的观点我特别认同。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所有的脆弱和动力不足,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营养,而足够的心理营养来自无条件的爱,来自“被看到、被理解、被认同、被接纳。”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理解,无论是跳楼的女生,还是失恋自残的女生,她们之所以选择沉默,用极端方式来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背后都有着同样的不被父母理解和接纳的担忧。
其实我女儿最近也郁郁寡欢,她的学习始终缺乏动力,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一再下滑。在发生这两件事之前,我对此事的想法有二,一是认为孩子被惯坏了,各方面都懒惰,不愿承担责任,容易逃避困难。二呢,则是深深的自责,我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多年前的疏忽偷懒,才造成了今天的各种“需要还”。
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我一方面对孩子加强管控,各种催促责备施压报班,另一方面则是调整自己,通过各种努力学习,试图让孩子看到我努力的模样,成为她的老师和效仿的榜样。
让我深深失望的是,我花费巨大的手段却收效甚差,女儿不仅没有快马加鞭地进步,反而性格也起了很大变化,动辄和我发生冲突,甚至歇斯底里,扬言自暴自弃。
最近发生的这两件事,使我真正陷入困惑之中——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为什么人们传说中的“生物自发的向上向好的动力”,总是在孩子身上被全面压抑?
在与何灵鸿老师和本地王老师交流之后,我逐渐发现,我所有的焦虑,对孩子刻板的教条和严苛的要求,其实正体现了自我不被接纳的无力感和控制欲。我对自己所有的不满意,其实都表现在了教育之中,我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予以尊重,而是让她生活在责备和压力之中,远离自信并寻求逃避。说到底,我并没有真正接纳孩子。
老师认为,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信任和接纳,给予她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不将自己的意愿过多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孩子才会相信自己始终值得被爱,并拥有爱的能力,能感受生活的美好,获取成长的动力。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品,甚至想怎么对她就怎么对她。如果她不找麻烦,能让我们感觉骄傲与自豪,陪伴并逗我们开心,我们当然爱不释手;可是如果总找麻烦,令我们感到丢人现眼,或者干脆不听指教,那恐怕就无法容忍了!
有句话叫“恨铁不成钢”,这种“恨”其实也很可怕,可怕到令孩子可能宁愿放弃成长,甚至放弃生命。
我们可以对不相干的人报以热情,却对自己的孩子横眉怒目;可以给外人理解宽容,却难以容忍孩子对非设定路径的探索,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
通过交流,我已经深刻认识到女儿的问题反映的正是我自身的问题。现阶段我决定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自我负责,然后努力去践行尊重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还给她成长的责任与空间。
想要真正为孩子的成长托底,就一定要懂得用心对待孩子,做到理解和共情。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完整的,而不是有条件时,她就无需花心思掩盖真实的自己,就可以踏实地将能量用在自发的自我成长上,就可以内心强大,动力满满,就不必逃避,更不会做出极端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