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自己

刘仁州

到底什么叫做陪伴自己?

陪伴自己,就是要活在那个当下。

遇到一个孩子在面前爆哭,当我们状态好、能量高的时候,我们会有耐性地陪伴他,我们会温柔地询问他:你怎么了? 为什么哭成这样?

但是当我们遇到内在孩童对自己爆哭,我们的内在成人却反应:我也没有对你做什么,你为什么哭成这样?

这个反应好像内在成人有点自我防卫的味道在里面;我(内在成人)也没有做错什么,也没有对你(内在小孩)怎么样。 我们并没有去真正的活在那个当下,就是我的内在小孩在哭,而且哭得很悲惨。

他为什么哭,他愿不愿意讲?

我愿意真心地去了解他吗?

我们应该要有个时间回过头去看,看看过去的20多年、30多年时间,你的生活是怎么样? 你在忙些什么?

从青少年开始到成人,到结婚到有小孩、工作等等,你是不是一个很投入、很愿意去帮助或解决的困难和需要的人,你的环境会不会让你觉得有这么多人需要你? 如果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忽略自己,甚至有时候会委屈自己。

被忽略、被委屈的心情就是内在小孩的心情,

当然他不是被别人忽略,他是被你自己忽略。

我们可以对他说什么?

一个是跟他说:「对不起,因为我忽略你」

另外一个是说:「谢谢,我知道被忽略的感受是很难受的,但是这么多年你都忍耐,让我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让我可以去照顾我觉得应该去照顾的人。虽然我都忽略你,但是你都忍着,你并没有阻止我去做,也没有爆发情绪。」

对不起和谢谢,是面对内在小孩的渴望,从你这边可以给予的。

很多新的开始来自于一个承诺:今天既然你(内在小孩)来到我(内在成人)的面前,你把你的感受让我知道,我也看见你,我也知道你很痛苦,那我们可以重新开始。

重新开始,你是一个成人,他是内在小孩,你的成人要给这个内在小孩什么样的一个承诺? 内在成人会跟内在小孩之间建立一个怎么样的互动关系?

给承诺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对关系影响最大的就是守住承诺;常常我守得住跟别人的承诺,但是我守不住跟自己的承诺。

你对你自己重视的程度就在你的承诺之中,

你总是把别人摆在优先,

把自己摆在最后,

就是不重视你自己。

举例:我今天有一个念头,我想下午出去走一走,但是突然间接到朋友电话问可不可以见面吃饭聊聊。 那你会把你想出去走一走的念头放下,跟他去吃饭聊天? 还是你会跟你朋友说:我原来有一个想法,我想出去走一走,你的这个邀约我们可以另外约一个时间吗?

即使最后你决定还是跟这个朋友吃饭,因为他只有这个时间,但是至少你做了一个动作去让他知道你原先有的想法,你跟对方做了协商后,才来做了决定。

但是回过头来,你也要告诉你的内在小孩:我们出去走一走的这件事情,我们再换个时间。 很抱歉,但是至少有交代一声,这代表的是一种重视;我重视你,我重视这件事情。

我们常常缺乏的就是对自己的承诺。

有时候我们会有错误认知,就是觉得我去为别人做很多事,或是我呈现很美好的一面给别人,别人就会看重我;然后别人的重视,让我的存在有价值。 所以我生活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看到我、看重我。

有时候越渴望被别人看重,就代表的你越不看重你自己,就好像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或者如果你什么都做不了,你的存在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甚至没有必要。

陪伴自己,很多时候不能靠想像,而是靠体验、实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