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家长因为她上初一的孩子翘课的事向我咨询,在交谈的过程中夸奖我淡定。
我淡定吗?其实我最清楚我自己,装的!我不是佛性妈妈,当儿子和我起冲突,当儿子带病都要去打球时,我心里有无数个“草泥马”飘过。这不,前几天晚上快十二点,我听到儿子在房间大呼小叫地和同学打游戏,心里的怒火蹭就上来了。[发怒]于是,我到学习群里向其他群友们寻求帮助。然而,我得到的回应却是:“孩子成这样,都是你的问题,你觉得你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之后给我列举她如何用正面管教的工具去鼓励孩子的事例。看了这些话,我反而很生气,很抓狂,我不假思索地对给我出主意的群友说:“我可以很真实的告诉你们,前天晚上儿子在玩游戏的时候我是很郁闷,也很抓狂,但是昨天一整天我却很愤怒!昨晚上我在打字的时候,我感觉我的心跳是加速的,因为你们的回应让我感受到了指责,却感受不到爱和鼓励!”事实上,当我把真实的想法讲出来的时候,我其实也在告诉我自己大脑盖子已经打开,我在向别人发泄我的怒火!
可我为什么会失态,别人认为她在帮我啊,我为什么不但不领情反而感到受伤害?我甚至想大声说一句: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
第二天,另一位群友写了一段话:我准备接受拍砖了,罗梅老师的话和心情我特别感同身受,不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即便学过正面管教,说的那些理和技真的只能是停留在说教的表层,不会真正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内心的感受,焦虑……我也是在各种学习,听了一些讲师讲青春期养育,发现没有养育过青春期孩子的讲师,哪怕学了再多理论,还是不能深入家长的内心,真正帮助到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那一刻我真想大哭一场,是的,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我为什么愤怒,为什么认为别人的帮助是伤害?那是因为,我渴求别人看到并感受到我这个青春期孩子妈妈的无奈: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已经付出了很多……
再看看杨娜老师说的:当我们觉得自己说的一定是对的,一直试图把你拉到我们的想法中,你此时的心情跟你儿子的一样吗?
是啊,做家长的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我们总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赶紧传递给孩子,我们害怕他们犯错误,害怕他们走弯路,却永远没有去觉察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是你的孩子,我需要你们的无条件的爱和认可。
如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写的,母爱的本质是: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我给儿子留言:妈妈突然发现自己现在最缺的是勇气(鼓励),我一直在寻求别人对我的认可,这个认可既包括事业,也包括育儿。但我突然想起在上海学习时老师讲的话,当你觉得缺少连接、能力、价值、勇气(鼓励)时,先去给予别人,你会获得你缺失的那部分。所以,妈妈想开了,我尽可能克制自己不要去控制你的学习,你的生活,除非你需要我提供必要的帮助,毕竟,人生的路要自己走!我们一起加油,互相鼓励!
群里既有我的老师,同行,也有我的学员,我有那一刹那的不安:他们平常看到的我不是这样子的,他们会不会认为我这个老师居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万幸,这个时候我的勇气又回来了,我坦诚地告诉大家:不好意思,你们可能在另外一个群里看见抓狂的我,但这也是真实的另一个我,哪怕是我知道的理论再多,回归我自己身上就不一定能见效,那一刻我想我就像一个孩子一样被激怒。但我接纳我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是正面管教的讲师,我依然是不完美的,也不可能完美。
感谢我亲爱的学员朋友们,他们“拥抱”接纳了我这个不完美的老师!他们比我一开始学习正面管教时更能诠释正面管教的精髓:爱与接纳和尊重!
最后,我从这次经历再次验证《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提到的自转式回应带给我们的不好的感觉!就因为我自己有这样的感觉,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和我家长学员们说话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吗?我给大家留言:如果我说的话让大家有不好的感觉,请你们一定及时提醒我哈!
朋友回答: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
我只能说,作为一个控制型人格的人,得到你们这样回应,不是我真的做得很好,而是你们够大度。我接下来要刻意练习的技能是“反射式倾听”!
感谢所有的朋友!
后话:杨娜老师为了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去请教孔宇老师,孔老师回答:青春期不折腾,以后迟早折腾。虽然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只是当自己深陷漩涡的时候所有的道理都不知道飞哪了,重温这句话对我来说何尝不是最好的共情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