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对周遭事物过于敏感,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于是开始在网上学习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课,于是重新打开简书,希望将学习笔记以及心得感悟记录下来,也算是自己写的文字吧。
重新打开简书,发现之前写过的两篇文章还是两年前写的。一边惊讶于大学时的自己竟然还能写文章,一边思考着这两年来自己身上又发生了什么。
我记得两年前的自己经常阅读,每天会阅读十几到几十分钟。虽然我并不是那么热爱阅读,但是出于充实自己或者说在朋友中装X的目的,我还是经常看书的。看的书也没什么特别的偏好,那时候用的还是米3,就每天淘多看阅读上的限免,有什么看什么。多看上做笔记很方便,所以一边看一边笔记,碰到很感兴趣的内容也会搜索一些相关知识。可能是因为没那么热爱阅读,没培养出什么自己的阅读风格,但还是一直在阅读并且读了些好书。
后来开始玩微信,每天被朋友圈和订阅号的消息、文章吸引了眼球,开始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碎片化阅读的时期,也就很少读整本的书了。我确实从各订阅号的文章中获得了不少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却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没有成体系,自己像漂浮信息海洋中。而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在于一般公众号的文章不会太长,所以短时间就能阅读完,而且由于一天里公众号更新的信息量之大,我不会去仔细思考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属实,逻辑是不是严谨,我自己对此有什么看法,而是看完一篇匆匆点开下一篇,然后几个小时过去之后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却又整理不出个所以然。
对此并不是说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不好。碎片化有碎片化的好处,例如平时上班路上,吃饭等餐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时间去进行深度阅读,此时碎片化阅读能满足我们对新闻等信息获取的需要。但是对于一篇字数有限的文章,知识的广度,也就是知识量,与知识的深度以及我们能掌握的知识量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一个人全部的信息来源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时间一长可能就会有我在上面提到的这样的感觉:知道很多东西,但是问你具体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所以我认为通过碎片阅读这种方式掌握的知识,是必须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查阅更多资料、整理资料等更深度的方式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加强对其的理解的。不过不是只有碎片化阅读需要这样来阅读,深度阅读也同样需要。但深度读物的作者可以有更多篇幅用来讲好他想说的东西,便于我们更好的阅读以及消化。
对于当下的我而言,通过系统的深度阅读来扩展知识的深度是更重要的。以前积极心理学的文章也看过不少,但是记得的能用于指导实际生活的东西很少。所以现在借着学习幸福课的机会让自己重新开始深度阅读,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