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个画面,让我联想到刚来北京的那一刻,就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个电影。是我来之前特意下载的,宫崎骏的,童年的回忆。里面有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人公的父亲买了一个菠萝回家。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讨论这个菠萝怎么吃。后面女主人公的姐姐问了一个朋友,才知道怎么切。然后在咬一口过后,一家人都很嫌弃的样子,只有女主人公倔犟咬牙切齿的吃。
在东京,由于质量的要求,加上本身地域的限制。造成了很多热带水果的稀缺性,这是情有可原的。然而,今天就我邻座的一个小妹妹,就是我上次写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她的。
今天,别人给她半个芒果,小小的那种,不是厦门的青芒。由于芒果很青,我一看就没熟。芒果没熟的话,吃起来就不甜,也很涩且微酸。因为别人切半个,中间有个白内壳。就看着她吃的津津有味,而我有不知道她没吃过,好这口也说不定。可是,看着她难以下咽,我问了一句,这芒果没熟。然后她同学问我,白内壳是什么,能吃吗?我就随口说了,你们没吃过芒果吗?她们没吃过,后面还查了百度。
所以我发现很多电影里面的人事物,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看电影,我胃口很挑,所以电视剧的话我很少看,特别是国内的,太浮夸,而且只用IP说话。更多的是,没那时间看长剧。
就像写文章一样,我喜欢写非虚构文章吧。非虚构,不代表是真人真事,是一种写法,故事叙述吧。我自个认为的。很多我都会带上自己的真人真事写,跟日记、回忆差不多吧。
这样很多时候,看起来就会有共鸣。假设把第一人称换成你,让你来修改,或者一些情绪,或者一些所见所闻。都可以在今后的路途中遇见。
也就说,我是先驱者。文字都是可以拿来用的,先驱者也可以说作死者,或者匍匐前行的卑微者。文字就是写出来给人看的,不要过于在乎字词是否用词不当等之类的话语。
以后遇见一些事情,如果跟我文字产生共鸣的话,自然而然就在心底有个谱,或者你会宛然一笑,或者低头沉思。就如同今天我看到那个画面。没有鄙夷,也没有讲述什么,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但是,又发现了一些东西不是吗。后面,我叫我朋友从厦门快递青芒过来。芒果还是厦门的青芒好吃,莆田也盛产芒果,但是个头太小,吃了很多,很甜,但是还是不如厦门大学宿舍那边吃的给力。
今天,我想起了中国儒家四大圣人之一,这个还是我看明朝那些事儿才知道。但是百度没有,都是乱七八糟的。我认知的吧。孔子,儒家创始者。孟子,儒家发扬者。朱熹,儒家集成者(也是创造理学,简单的八股文就是他),王守仁,字阳明,即心学的创始者。
王阳明的一句,知行合一。所以,知识跟生活中的一一对照后,就可以知道,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