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喜欢红楼梦的人遍地都是,想必随便拉出个人问他红楼梦,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前段日子正在看川端康成三部曲里的最后一本小说《古都》,耳机突然传来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一支曲子。正看到女主角千重子热热闹闹的参加京都节日呢,也没心思看了。一门心思都随着曲子跑大观园去了,恍惚间似乎看到了林妹妹噘着嘴生气,那双含露目正似泣非泣,一边的宝玉不断的好妹妹、好妹妹的哄个不停。
第二天就跑到图书馆把红楼梦借了回来,翻开,看到熟悉的字眼,顿时觉得心满意足,实实在在的踏实感是在别的书里得不到的。这算是我第三遍看红楼了,再也没有哪本书像红楼梦一样让人时刻保持着好奇想一读再读。
说到与红楼的渊源,还要从我很小的时候说起。当日还不知道红楼梦在文学上的地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了一群好看的小姐姐们,一个个仙女般的人儿。顿时就被迷住了,母亲在一旁看到了,连忙把频道换了过去。眉头一皱,眼睛瞪得圆圆的,嘴里还一直不停的嚷嚷着:“这电视剧可是你小孩子看的,里面都是讲情情爱爱的,小孩子可不能看。”依稀记得似乎夹杂了伤风败俗之类的话,那时候隐约把红楼梦归于艳情之类的剧。可当日匆匆一瞥实在把我那幼小时的好奇心勾出了来,特别想看,现在想来大抵和当日宝玉躲在大观园看西厢记的心境一样,可我和他不一样,他到底是看着了,我没看着。
那日我匆匆一瞥的正是林妹妹和宝玉一起看西厢记那一集,花树下二人共读一本书,估莫着是桃花之类的花落了她们一身,那画面美极了。后来看红楼梦就成了我的执念,老是惦记着。等到再大一点,母亲管的不是那么严了至少看剧自由了。可谁知电视台不播了,苦苦等啊,等到了戏曲频道的越剧红楼。越剧就越剧吧,好歹讲的是红楼梦的故事。至今都记得当年戏曲频道反复播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那一回,宝玉穿着大红猩猩毡斗篷被众人簇拥着,那画面真是美的不得了。
后来小学毕业升初中,父亲带我去小书店买初中的资料,一下在货架上看到了红楼梦,硬嚷着要买。回去后母亲看到了,果然换来了一顿骂。
这本红楼我看了好久,但书中内容现在想来实在记不得。印象最深的一个是简略,有一页上甚至包含两章。第二个就是林妹妹的死,我记得当时我哭了一会。在看到林妹妹死后,宝玉睡在外间,盼望着林妹妹入梦可林妹妹怎么也不入梦,可心疼了,暗暗赞叹着宝玉的深情。
年少的时候,还单纯被情节被宝黛钗的爱情所吸引。读不出曹公的笔力深厚,更何况我买的是改编过的。读到后四十回时也没像张爱玲那样觉得里面的人突然变的面目可憎,反而印象深刻的就是高鹗所写。
后来长大,和母亲闲聊讲到了红楼梦。我问她,红楼梦一直是被大家推崇的,当年你为何不让我看,还说小孩子不能看。我妈倒不承认了,说从来没有那回事,只是村里有位爷爷年轻的时候爱读红楼,读的疯了,有点担心我读也会那样罢了。
疯了?怎么回事?我妈说那位爷爷看到林妹妹死了,悲痛欲绝,肝胆俱裂,哭的不能自已。上厕所都哭,大家都说他魔障疯了。
上了大学才真正意义上读完了红楼梦,而这时,打动我的已不是情节也不是宝黛钗的爱情。这些年来,我看过无数情节曲折又引人入胜的小说也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再看红楼里的爱情,只觉得乏味。宝玉也不再痴情,林妹妹也不再完美无瑕,不过宝姐姐也不是印象中的坏了。让我一读再读原因是文字,是曹公所展现的丰满人物。里面对生活场景细腻入微的刻画对人物复杂面的刻画,再加上曹公充满灵气我文字笔力,让人不忍放下。
第三遍看红楼了,这次有些想记录一下看时的感受。
毛爷爷可是曾说过,不读红楼不是中国人。大概就是这些名言多了,红楼梦变成了大众读物,各种索隐的妖魔化的言论丛出不穷。说是红楼被庸俗化了,也不知道我是不是那庸俗的一员。庸俗就庸俗吧,喜爱倒是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