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概念是写作,可谓是一个很牛的技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单次出卖时间到重复出卖时间。
写作是把同一时间重复销售很多次的选择之一,花同样的时间,工作是领工资,而如果出书,是可以持续收到资金的,即所谓的重复出卖时间,这是经济效应。
韩寒通过写作为自己赛车赚汽油钱;JK罗琳的哈利波特让她成为富豪。这是普通人不易做到的。
这里引用文中关于普通的解读:
首先,不是因为最终不是普通人才想的不一样;
其次,恰恰反过来,正因为从一开始就想得不一样,才后来变得不普通的;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起点上,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是普通人。
输出倒逼输入,写作是一件与成长并联的事。
看书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看过一段时间就会忘的差不多,或者明明有印象,一到嘴边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经过提醒后就会拍脑袋,哦的一声。
说一说我成绩好那会,这得追溯到初中了,还是可以自豪的说一句,那个时候自己还是很厉害。成绩会领先别人一些,这时候就会有比较爱学习的同学过来问问题,有些简单的,也有些有难度的,这时候就会有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越难的题,越激发解题的斗志,越想解出来,然后略带炫耀的讲出来。就这么一个"难题-》解决-》讲解"的循环,最终提升的其实是自己,所以还是非常感谢那时的同学,让我有这个机会在装B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但到了高中以后,就失去了这方面的优势并趋于平庸,失去了这方面福利。
上面那个正循环,可以用马太效应去解释。圣经《新约 马太福音》里"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和写作又有什么关联呢。
要写出一篇文章,需要弄懂一个概念,要通过查阅资料,提炼分析,思考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不是和上面的正循环很相似呢。
刚才我自己的例子,是一对一的情况,而写作,是可以一对多的情况。所以是可以放大效果的。
不过对于我这么一个身微言轻的人而言,得到的交流会少很多,但这不是我拒绝做这件事的借口。
这件事既然有人做,肯定有很多人不愿做。分析原因,大概几点:
1、写不出来;
2、写出来没人看;
3、自己懂就行,不屑去写。
当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简化起来,应该都差不多。
对于1,其实我自己是很好一个例子,我作为语文长期不及格者,一直畏惧写作文这种事情,至于为什么我还能考上大学,其实我可以骄傲的说,最后我及格了,而且我的语文成绩其实是自己考的不错的一门。为什么要说这个历史,因为李笑来前面说到的刚需,到最后关键时刻,我如果语文不及格是不可能考上后来的大学的,所以我会逼自己一把。写作也一样,没有写不出来的,也许有好坏之分,但谁又不经历着这么一个过程呢。
对于2,现在我就处于这种阶段,首先写出来是对我自己的一个交代,其次是我自己再思考、再表达的过程。
对于3,很遗憾,你将错过很多共同提高的机会。昨天看KK《失控》里讲到的共同进化,特别有感触。用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话叫作"相爱相杀",在存在各种问题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哪怕处在相互对立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