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陈默老师现场课笔记

今天在家庭教育指导师复训现场,今天是大咖陈默老师的专场,不定期会有干货分享哈[愉快]提前预告下

教育的底线是呵护孩子的自尊!那么自尊在哪里呢?

自尊藏在孩子的缺点里,

自尊藏在孩子的不足里,

自尊藏在失败的过程中。

孩子的自尊如果不呵护好,

你对他打骂、呵斥、讽刺、比较,甚至不当的说教,

都是在残害孩子的精神生命,会让他的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问:怎样让孩子一生过的好?

1、让我们的孩子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享受。

能力哪里来?家长培养 带他去听话剧,歌剧,画展等 。

2、父母引导让孩子们学会帮助别人,拥有好的人缘。

3、多动症孩子  老师反感全班同学敏感,怎么教育孩子: 让自己的孩子帮助那位孩子,多带带他,比较小,幼稚需要大家同学的关心。

4、培养孩子终生阅读的习惯,才有独处的可能。

5、将来的群居是在网络平台上以阅读层次来区分群体的,而非亲戚朋友,

7、培养亲密朋友的能力,让孩子心里要有别人。

人这一生总有碰到磨难困苦的时候,这样的朋友即使不常联系,但是你碰到事情的时候打个电话总能拉你一把。

8、与伴侣亲密相处的能力。伴侣关系一定会传承给孩子。孩提时代反感妈妈或者爸爸的,自己结婚后会发现自己也传承了自己讨厌的那部分。

夫妻关系,三观相同叫锦上添花,但不是基础,基础的东西:

(1)男爆发力    vs    女持久力

(2)免疫力:男的比女的差

(3)情绪控制:女人更爱说话,男人会情绪积压,伴侣需要彼此情绪磨合

(4)男:被需要,女:被呵护  但是前提是女性表现出需要被呵护,男性才会过来

(5)性和谐问题:男女的性曲线年龄不同步,每个年龄段都有差异

    9、对人类奉献,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大是大非的分辨能力。

1、天生的孤独感

93年后就不同,感受无法描述

今后抑郁症的患者会越来越多

因为这一代的人直接跨越了生理的物质吃穿层面的需求直接跨越到精神需求了。

可能一个四岁孩子发呆会在想隔壁奶奶去世了是去哪儿了,但是我们目前社会的教育跟不上。都在大谈特谈好好学习,才能过好日子(有房有车?)no,孩子无法理解,他需要的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2、沉重的情感负担

6个人爱一个人,要报恩,用什么?名牌大学?但稀缺,所以有些孩子觉得肯定做不到,就觉得是罪人,还不了,怎办?变老赖了,还不出来。

所以现在家长的观念要不要改变?我们生下孩子是单边选择,是要无条件的爱!父母说花了多少钱让你学钢琴,让你补习班,孩子说我不要你把我生下来的呀!

正确的立场~我们母子(女)一场互相合作,没有冲突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例:让孩子转身看父母花白的头发…

孩子说:他们没有我头发还是会白的呀…

这就是现代孩子跟以前的区别。

3、空前的学业压力

国内外都有显性的学业压力,但是问题最大的就是隐性压力,来自家庭居多。

挣扎的人就是担心的人,就会不安。

当思考的都是自身的利益只是第一层级(大多数人都在这一层次)

大多数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浓缩了最大的焦虑,家长,老师…初中三年,每年传递焦虑…

孩子回家后家长的一百句话都是学习,

如果你每天跟老公说赚钱,老公肯定不回家了,但是孩子没得选…

教育者的心态出问题了,焦虑啊!

让孩子学习啊学习啊,从小到大弹簧没弹性了,再大一点,不学了,怎么弄都没动力了。怎么让孩子有动力,家长不要有动力了,能做到吗?

学校给的压力没有一个孩子能逃掉,我们能做的是在家里不要给孩子压力,孩子就胜出了

    4、话语权要求

用身份来要求孩子,现在的孩子接受你的想法很难,最好的就是一起讨论,孩子认同了,孩子能接受了才行动这是最好的办法。

    5、现实感很弱(空心病)

小时候一个人玩玩具,大起来虚拟世界

缺群体游戏的养分(这创伤治愈的最好方式)

现在的孩子你晚上暴打他,他第二天可能就是发到呆给你看或者发烧生病,伤被积起来,没有群体游戏来疗愈

缺乏现实实务处理权,所有的独立处置权被剥夺了,被保护太好了,长期下去,这样的孩子一不怕死二就怕苦!你跟他说不好好学习会讨饭,他会说没关系我可以去死!

    6、善良,同情心

六个善良的档次

我们可能终其一生在第二档,孩子天生会在最高的第六档(跨越人性,国度)

这种隐性冲突也是孩子跟家长的冲突

    7、道德评判水平高

    8、社会性性别特征趋向于中性

受教育相同了,都在网络时间,都趋同了,所以他们喜欢小鲜肉,不需要肌肉。越来越多男生不喜欢女生了

现在男孩追女孩表白,女生说考虑,男生转身会走。不会再犹豫。吃饭aa,大家都平等啊,为啥我要养女生?

    9、个性化生活要求

自我价值实现,只有搞清楚自己是谁

不像家长把自己当螺丝钉,大多数人是没有走对地方,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地方,所以没有变成人才。

我们的孩子绝对是人才,但是家长要送对地方,可能他适合做保安,能送他去成为保安公司老总…走对地方就会变人才。

但是我们家长听完故事,嗯,有道理,回头还是继续送奥数班…

    10、第三只笼子里的鼠

孩子经常处于在第三只笼子里的鼠的感受

高三女孩:我生下来就有自己的房间,父母对我很好,我想好好学习报答,但是我做不到?怎么办?

这就是 第三只笼子里的鼠的故事,纠结死的老鼠的故事

(1)第一只笼子,给孩子优越的生活相匹配的就是家长尊重孩子,而不是提各种要求。

教育里讲好尊重这个事情很多事情就都不一样了。

(2)如果做不到,放在第二只笼子,如果你不好好学,我们以后不管你的。也可以的,但是我们家长也做不到。

所以最后孩子都到了第三只笼子里。(给很好的生活,但是不断地提要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